他们的产品被形容为是“耳朵经济”与“眼睛经济”的一场较量,产品面市只有一年,估值已经冲上40亿美元!
看似潜能无限、前景明亮的Clubhouse,在去年3月全球爆发疫情之际推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用户只有1500人时已迅速崛起成为独角兽。
最离奇的是,像Elon Musk 等科技大咖都为Clubhouse站台,使Clubhouse用户人数在一年后的今天达到 1000万人。它更以40亿美元估值,成为硅谷里的其中一颗耀眼新星。
但是天底下真的有那么容易的事?Clubhouse背后的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算深交 各自精采
先从Clubhouse两位创始Paul Davison及Rohan Seth谈起,这两位史丹佛毕业生认识了很久,不算深交,却各自精采。
Paul曾经创造了一个让偶遇人们相互辨识所在位置的app,叫“Highlight”。他也创造了另一个叫Shorts的app,让用户可以把自己手机相册内的照片全展示予人;后者后来于2016年获图片分享社媒Pinterest收购。
而Rohan也来头不小,曾在谷歌里任职,也是协助研发谷歌用户定位的工程师。之后Rohan也创造了一个叫Memry Labs的app,让用户可以创造、记录并留住美好回忆。Memry Labs后来也脱售给Opendoor,而Rohan在售出公司后,留任至2019年底才离开。
■Paul(左)与Rohan皆是史丹佛毕业生。
直到2011年,Paul与Rohan在共同朋友的聚会场合上重遇,聊起两人过去多年在初创路上的经验,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兴趣与理念。比如两人之前创造的app都跟“联系人们”或者跟社交媒体有关系。
于是两人很快就决定要一起共事,虽然还没有具体头绪要做些什么,但最讽刺的是,两人当时信誓旦旦协议好,不要再做社交媒体app……但最后还是出了个Clubhouse。
用耳朵来社交
原本取名“Talkshow”的Clubhouse,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声音来沟通的社交媒体,跟传统电台最大的差别是,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即时的,可以马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间直播间的话题。
用户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找个话题开个直播间,马上变成主持人,这种随时可以切换身份的特质“让人人都可开电台”。
Clubhouse只推出iOS版本,并且采用邀请制,意思必须是获得现有用户邀请,新的用户才可加入,这种制造神秘感的手段非常有效,大家都产生好奇心很想了解这个“用耳朵来社交”的新app,到底是什么回事。
于是这种好友邀请好友的方法使Clubhouse以“病毒式传开”,刚刚火红的时候,Clubhouse的邀请代码一度在eBay叫价400美元!
让我们来看看Clubhouse这只崭新独角兽的天时、地利、人和赢在哪里?让它火速靠耳朵就博取了全人类视角,走出了新高度。
天时:百年罕见大疾情
2019新冠肺炎把全世界人类被迫宅在家里,愈发郁闷的时候,突然出现了Clubhouse这么一个新玩意,不管你是穿着睡衣、有没有刷牙洗脸、躺着耍废、在做饭又或者在做运动,都可以随时打开这个音频社媒,随时有人陪,永远不孤单。
这种陪伴的感觉让用户的粘度升高。而且直播间里头的内容录音不留存,直播结束大家就散了,走过却不留痕迹。
地利:手机播音配备功能
如果Clubhouse是10年前推出,会像现今这般成功吗?答案是可能不会。毕竟现今智能手机普遍化、播放器音质大幅提升、手机配备像无线耳机等的广泛度及网速等,都是造就Clubhouse便捷使用的因素。
而且在大家都无法面对面社交时,Clubhouse够单纯直接地只让用户专注而极致去做一件事,就是听与讲,放慢节奏慢慢聊。
在这里无法发照片、无法发即时状态、无法看视频、无法留言、无法发帖子,那用户就好好听吧!
人和:社交货币心态
首先,要靠邀请代码才进到Clubhouse,再加上看到硅谷大咖都出现在直播间,提高了用户想要加入的迫切度。
人的心态在跟上潮流后会觉得有虚荣感,跟名人在同一个直播间觉得自己突然也升级了,这些都可归为社交货币的心态,让大家都想刷一刷这种存在感。
截图自己与名人在同一直播间,再发到面子书,觉得很有面子;自己比朋友先发邀请代码,也觉得很有面子,社交货币产生的荣耀感让人趋之若鹜。
为何大咖爱站台?
话说回来,为何有那么多的科技大咖都爱挤进Clubhouse?难道他们还需要社交货币或荣耀感?而且他们哪有那么容易请到啊?
Clubhouse于2020年3月推出时,用户人数并不多,直到去年底,用户人数为60万人。但在2021年1月,特拉斯创办人Elon Musk及面子书创办人 Mark Zuckerberg却在Clubhouse开起直播间,引起高度注意。
Clubhouse用户人数因此马上飙升,在2021年2月15日,下载用户人数急升至810万;在3月份更增至1000万用户。
幕后神助力
与其探讨Clubhouse为何有本事吸引科技大咖来参与,倒不如看看Clubhouse背后的风险投资公司是谁。
去年5月份,意即Clubhouse才面市了2个月,即在A轮融资中,获得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AH Capital Management)注资1200万美元,当时估值1亿美元。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老板Marc Andreesen(上圖左)和Ben Horowitz来头非常大,很多年前已经活跃于投资涉足流动装备、电玩、社交、电商、教育、云计算、软体即服务(SaaS) 类的初创与成长型公司。
随便捎来成功案例包括面子书、Instagram、 Pinterest…都是知名的啊!
有了Andreessen Horowitz 这样的神助力,不难联想到为何Mark Zuckerberg会出现在Clubhouse。
今年4月份,推特有意向Clubhouse发动收购,唯最终未谈成,较后Clubhouse再启动C轮融资活动。
各路英雄来争锋
各大科技公司眼见Clubhouse火红,当然也密谋在自己的平台上推出类似的音频产品,比如收购谈不成的推特,宣布推出功能相似的Twitter Spaces。
面子书也在4月份推出Hotline App、Spotify推出聊天App “Greenroom” 、Reddit 推出Reddit Talk、Telegram推出语音功能,及Slack已公布也将推出类似功能产品来抢滩。
靠什么活下去?
就算撇开不谈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只有一年多岁龄的Clubhouse,也需要多策谋自身的长期竞争力及生命力。当用户不再有新鲜感,Clubhouse靠什么活下去?
Clubhouse最核心的价值是音频,但音频社媒,真的会被人们长期接受吗?
有人会形容Clubhouse是内容社交App,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许多直播间的话题,真的提供了高品质的内容吗?讯息密集度够不够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再来就是,Clubhouse目前对用户的推荐机制更是大有改善空间。
天之骄子还是无疾而终?
Clubhouse的崛起被视为是耳朵经济向眼睛经济发起的一场革命。
那Paul及Rohan可说是幸运儿吗?答案可以或许“是”,也或许“不是”。
在Clubhouse以前,两人在科技路上跌跌又撞撞,20年后才创造了Clubhouse这个爆红的产品。
也许人生就是只等待那么一次对的时机,而之前累积的错误与失败经验,就只为等这么一次成功的机遇。未来挑战重重,Paul及Rohan最后是天之骄子还是无疾而终,且拭目以待吧!
Clubhouse教会我们的事
- 强大USP :Clubhouse最强的独特销售主张(USP)就是建立于耳朵,当大部份社交媒体都在“用眼睛”为主要触觉,Clubhouse大胆另辟蹊径,避开红海。
- 大佬坐镇:有句话说“technology know how不如technology know who”,意思大概就跟“懂投资不如懂投胎”差不多一样,有风投大佬坐镇,让Clubhouse赢在起跑点,第一炮都已经成功打响,接下来哪会让它凉啊?
- 硅谷MVP模式:Clubhouse的模式被分析为硅谷最典型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可行产品)。意即从天使轮融资筹得初始资金,然后先创造一个最简可行产品,经过多轮来来回回测试与迭代,不断优化产品及用户体验,然后再进行融资并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