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他们的产品被形容为是“耳朵经济”与“眼睛经济”的一场较量,产品面市只有一年,估值已经冲上40亿美元! 看似潜能无限、前景明亮的Clubhouse,在去年3月全球爆发疫情之际推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用户只有1500人时已迅速崛起成为独角兽。 最离奇的是,像Elon Musk 等科技大咖都为Clubhouse站台,使Clubhouse用户人数在一年后的今天达到 1000万人。它更以40亿美元估值,成为硅谷里的其中一颗耀眼新星。 但是天底下真的有那么容易的事?Clubhouse背后的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算深交 各自精采 先从Clubhouse两位创始Paul Davison及Rohan Seth谈起,这两位史丹佛毕业生认识了很久,不算深交,却各自精采。 Paul曾经创造了一个让偶遇人们相互辨识所在位置的app,叫“Highlight”。他也创造了另一个叫Shorts的app,让用户可以把自己手机相册内的照片全展示予人;后者后来于2016年获图片分享社媒Pinterest收购。 而Rohan也来头不小,曾在谷歌里任职,也是协助研发谷歌用户定位的工程师。之后Rohan也创造了一个叫Memry Labs的app,让用户可以创造、记录并留住美好回忆。Memry Labs后来也脱售给Opendoor,而Rohan在售出公司后,留任至2019年底才离开。 ■Paul(左)与Rohan皆是史丹佛毕业生。 直到2011年,Paul与Rohan在共同朋友的聚会场合上重遇,聊起两人过去多年在初创路上的经验,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兴趣与理念。比如两人之前创造的app都跟“联系人们”或者跟社交媒体有关系。 于是两人很快就决定要一起共事,虽然还没有具体头绪要做些什么,但最讽刺的是,两人当时信誓旦旦协议好,不要再做社交媒体app……但最后还是出了个Clubhouse。 用耳朵来社交 原本取名“Talkshow”的Clubhouse,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声音来沟通的社交媒体,跟传统电台最大的差别是,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即时的,可以马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间直播间的话题。 用户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找个话题开个直播间,马上变成主持人,这种随时可以切换身份的特质“让人人都可开电台”。 Clubhouse只推出iOS版本,并且采用邀请制,意思必须是获得现有用户邀请,新的用户才可加入,这种制造神秘感的手段非常有效,大家都产生好奇心很想了解这个“用耳朵来社交”的新app,到底是什么回事。 于是这种好友邀请好友的方法使Clubhouse以“病毒式传开”,刚刚火红的时候,Clubhouse的邀请代码一度在eBay叫价400美元! 让我们来看看Clubhouse这只崭新独角兽的天时、地利、人和赢在哪里?让它火速靠耳朵就博取了全人类视角,走出了新高度。...
新媒体弄潮儿  乱拳打死老师父

新媒体弄潮儿 乱拳打死老师父

正当全球主流媒体大佬个个都因为亏损连连、想尽办法向谷歌与面子书追讨赔偿时,去年10月突然冒出一则新闻,名不经传的Morning Brew,获得美国商业与娱乐新闻网站“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的母公司Insider Inc注资7500万美元投资! 常说“乱拳打死老师父”,这句话用在Morning Brew两位创办人Alex Lieberman 及Austin Rief身上,再贴切不过。 5年养出300万订户 Morning Brew到底是干嘛的?说白了,Morning Brew就只是早上整理几则财经新闻简报(Newsletter),然后通过电邮发送给订阅者,但却在在短短5年吸引300万订户。 什么?连网站、APP都没有?是的,答案是-----都  没  有。 当然,以上说的是Morning Brew草创时期的模式,在经过数次融资,团队及规模扩大以后,Morning Brew已经朝向多元模式操作。 但是看回现今全球媒体业,个个都叫苦连天的,想招会员收订阅费不容易,数码广告收入又被谷歌与面子书抢得所剩无几,Morning Brew这个新媒体,为何却如此意气风发? 最气人的是,被视为新媒体弄潮儿的Alex 及Austin,还竟然不是念媒体出身的!可是这两位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金融科毕业生却把一个校园项目,变成活生生的千万企业!...
从资金吃紧到叫价1亿 她,用了这一招……

从资金吃紧到叫价1亿 她,用了这一招……

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就是王”(content is king),那么她绝对可以被称为“内容王后”。一个食谱网站,凭什么叫价1亿美元? “企动人心”今日要与大家分享Food52联合创始人Amanda Hesser的奋斗故事。 本科金融系,但对烹饪非常有兴趣的Amanda,大毕业后曾在欧洲呆上一段时间,曾经在德国及法国不同的餐馆厨房工作,目的就是学习欧式料理,她曾获得一位法国厨师的指导,使Amanda爱在传统食谱烹饪中耍出一些新变化。 返回美国后,24岁的Amanda先获得一份出版美食书籍的邀约,出版第一本书后,她获得《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美食部门的招聘,开启了她撰写美食报导的11年生涯。 Amanda年轻充满抱负且坚定自信,追崇新闻业的守则,中立而又深入的美食报导,获得读者的喜爱,建立起自己的名气。 在《纽约时报》的这份优差,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天生有一颗不安定的心”的Amanda,并不想让自己习惯了安逸与压抑的制度式生活,使心里的灵气都不见了。 加上Amanda的骨子里遗传了已逝父亲的企业家基因,所以决意自己创业,选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离开《纽约时报》。 创业失败亏4万 唯事与愿违,Amanda第一次创业便失败,当她所创办的公司Seawinkle,属于内容聚合平台(Content Aggregator),就是用户可以把在线上制作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 首次创业失败的经验并不便宜,这个教训让Amanda亏了3万至4万美元。但是一次的失败,并不会就此打败Amanda。 在《纽约时报》当美食主编时,Amanda因为工作认识了食谱研发自由工作者 Merrill Stubbs。两位热爱烹饪的人碰上了,除了聊不完的话题,也爱一起研究食谱,而且在工作上也十分合拍。 由于当时《纽约时报》要出版食谱书,所以Amanda与Merrill也经常一起做菜。两人前后花了5年出版食谱书,可谓默契十足。 当结束Seawinkle后,2009年Amanda伙拍Merrill成立Food52,一个以食谱做为开始、却又不仅止于食谱的美食网站。“Food”代表美食,“52”代表一年52周,周而复始,希望人们一想到要找食谱或烹饪,马上想到上Food52网站。 由于Amanda与Merrill当时还在为《纽约时报》筹备出版另一本食谱书,所以两人把收到的预缴酬劳来充当创业的资金,也足够支撑18个月的营运资金。 众筹食谱 家的感觉...
10亿商业帝国,从一颗魔豆开始

10亿商业帝国,从一颗魔豆开始

早上起床后,许多人都习惯先喝杯咖啡,才来开始忙碌的一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那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都饮用咖啡,它也是仅次于茶的第二大饮料,市场规模 超过1000亿美元! 有人形容咖啡豆就是一颗魔豆,演变出无数的魔法商机。在咖啡品牌里,星巴克、Costa或者雀巢咖啡都是大家熟悉而又非常成功的公司。 但成功的咖啡品牌,又何止这两个?有许多更是我们较为不熟悉的品牌,却也非常成功。 两个咖啡佬的故事 ■年轻时的Todd(左)及J.P. Iberti “企动人心”今日与大家分享两个“咖啡佬”的故事,他们就是La Colombe Coffee Roasters的创办人Todd Carmichael 及J.P. Iberti。 年轻的时候,许多咖啡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梦想,开一间咖啡馆,一面看书一面喝咖啡,过上惬意的日子。但哪天现实饿了,就把梦想 吃了,有多少人会真正把梦想坚持到底呢? 而且,经营一间咖啡馆真的那么容易吗?我们想像的画面是岁月静好惬意泡咖啡,但在现实中当它变成一门生意的时候,你是否准备好解决许多繁杂的营运问题? 80年代,热爱咖啡的Todd,在西雅图的星巴克打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仓库吃力地搬运沉重的咖啡豆袋子,送到咖啡机处。但他心中的理想工作就是成为酷毙的星巴克咖啡师! 后来,Todd结识了同样喜欢咖啡的J.P,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开始编织咖啡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创立一间“全球最佳的咖啡公司”。 “两个年轻人有共同梦想并且憧憬未来一起干大事业”,类似这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Todd与J.P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把梦想“凉在一旁”,而是努力去实践。 原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Todd,花了3年时间努力工作,什么活都干,就是为了存钱创业。 看中高端消费需求缺口 1994年,Todd与J.P在费城创立了La Colombe Coffee...
永不放弃,真的会成功吗?

永不放弃,真的会成功吗?

我们常说,鼓励刚好是梦想,鼓励过多是幻想!尤其在创业路上,多少后浪推前浪,而前浪又死在沙滩上,永不放弃是真的一定会成功吗? 今天“企动人心”要分享的创业故事,并不想灌什么心灵鸡汤, 不会盲目鼓励你“只要肯付出,一定有收获”,反之今天主人翁的故事,会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努力、运气与成功这三件事。 上天自有安排? 故事是发生在一位对许多食物有过敏症的女孩Jennifer Martin身上,比如含有麦麸、谷物的食物,她都无法食用。虽然这造成生活中的许多不便,但“上天自有安排,你只负责精采”,没料到Jennifer后来的人生因此而逆袭。 2011年仍在念大学的Jennifer,为了赚取生活费,兼职多份工作,其中包括在健康食品店当销售员,在一个户外卖场上认识了一位农场主,获悉Jennifer的食物过敏后,为她带来非转基因爆米花(heirloom popcorn)。 原本一吃爆米花就会腹泻的Jennifer,吃了农场主给的爆米花不但没事,而且还觉得非常可口。几天后,刚巧碰上来协助她搬家的哥哥Jeff Martin,在品尝了非转基因爆米花后也赞不绝口,于是两兄妹火速决定,一定要销售这个健康的爆米花,成份包括非转基因玉米、橄榄油和有机香料。 连爆米花机都没有 凭着3,000美元的创业资金,被裁退的Jeff和半工读的Jennifer,就这样开始创业,品牌取名Pipcorn。但是天真的他们并没有深入研究,在美国仅仅是本土的爆米花品牌就超过100个! 没资金、没后盾、连爆米花机都没有,就凭每天早上叫醒他们的“梦想”,Martin兄妹肯定会破个焦头烂额吧?! 且慢……,都说了上天自有安排,人生的际遇总是在你意料以外! 2012年4月,Martin兄妹决定到纽约布鲁格林区的Smorgasburg周六吃货市集(Foodie market)摆摊子,想把Pipcorn爆米花推广出去。由于筹备时间仓促,也负担不起包装印制,他们的爆米花就用褐色的咖啡袋包装,而且还是一包包手工章印(Handstamp)。 Smorgasburg市集是纽约许多名人、食客博主、电视节目制作人爱逛的地方。 Martin兄妹第一天摆摊子却出师不利,因为处理不当,到了市集时爆米花都走味软化了。Jennifer说,此失误只出现过一次,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尽管如此,Pipcorn爆米花特别的包装和产品的独特性还是引起注意,当中包括美国知名时尚设计师Kate Spade(于2018年逝世)为他们在Instagram上打卡。 一上节目 马上爆单 这样的周六市集生活过了几个月,到了烈日当空的7月夏季,Martin兄妹依然努力在Smorgasburg追逐梦想,某天Jennifer看到摊子前面有位女生正寻找一个阴凉地方避暑,于是Jennifer招呼她到摊子后面乘凉。 未料到,原来此人为著名脱口秀主持人Oprah Winfrey“...
一本书刊 如何变出150亿美元?

一本书刊 如何变出150亿美元?

19岁那年,她辍学和男朋友一起创业,第一年营运就有获利,公司成立后6年就获得300万美元的投资;15年后的今天,她的公司估值达到150亿美元! 今天 “企动人心”的故事人物,是澳洲在线设计平台Canva的联合创始人Melanie Perkins,今年才34岁的她,身价接近100亿澳元(约78亿美元),成为澳洲排名前三的女富豪。 年轻漂亮成就高,事业顺利之余还婚姻美满,这位人生胜利组是前世拯救了地球吗? 失败超过100次 2006年,Melanie在大学主修通讯、心理与商务科系,同时也兼职教导修读平面设计的学生。她发现许多学生在使用设计软件如Adobe Photoshop时,都有学习困难症,这表示设计软件不够容易使用。 这因而触动了Melanie的生意头脑,与男友Cliff Obrecht(现为丈夫)决定创业。她坚持的理念是“连手残族皆可轻易掌握设计这回事”,用户不需要任何技术知识都可轻易使用。 两人第一间创立的公司叫Fusion Books,是通过设计学校年册并完成打印,从中赚取印刷费。从第一年的16所学校,到接下来逐年增加的50、100、300所学校,年册生意量一直增加,而Melanie妈妈家的客厅就成为他们的办公处。Melanie 与Cliff也会把获得的盈利再投资进Fusion Books。 2010年,Melanie在珀斯一项大会上认识了硅谷闻名的风险投资家Bill Tai,对方邀请她到三藩市向投资人提出她的商业点子。 Melanie心有灵感,这次结识了Bill Tai是把公司带领去更高层次的机缘。然而,融资的路途并非如此平坦顺利,反之,Melanie是在历经超过100次失败以后,才形成今日强大的Canva。 创新出版业的未来 带着自己的企业理念---“创新出版业的未来”,Melanie怀着梦想飞往三藩市,呆了3个月、见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投资人认为,Melanie必须先建立自己的技术团队,但对于并非技术背景出身的Melanie来说,组建技术团队的难度很高。 3个月以后,她没有找到自己的技术团队,当然也没有找到愿意出资的投资人。 尽管如此,拥有打不死精神的Melanie,第二次带上Cliff,一同去找资金。一年下来,他们向超过100位投资人提呈企划。 正如Melanie形容自己,当目标设定以后,她是会全力以赴、不断推动自己去完成目标。 直到2012年,通过Bill Tai风筝冲浪(Kite...
散户的爱恨交加 成就Robinhood  400亿梦想

散户的爱恨交加 成就Robinhood 400亿梦想

在2021年1 月华尔街发生“游戏驿站” (GME)事件以前,在线交易平台Robinhood可说是美国年轻散户的“达令”。 曾经有人形容,炒股的学生起床后第一个会打开的软件,不是任何社交媒体,而是Robinhood。 Robinhood是股票交易的科技颠覆者,2013年创立时,主打零交易费、无起步价、交易门槛低,这些卖点让这个交易平台成功引起注意。对许多新手上路的股市小白来说,Robinhood的操作是零难度,加上是以手机版为主,最能吸引机不离身的千禧用户。  但是“游戏驿站”事件发生后引发的抨击,Robinhood从美股散户天堂,变成最憎恨的在线交易平台之一。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曾经赢尽光环 Robinhood两位联合创办人Vlad Tenev(弗拉德特涅夫)和Baiju Bhatt (贝祖巴哈特) 的故事, 要从大学时期说起。 两人之间有许多共同点,Tenev是移民美国的保加利亚人,Bhatt 是印度移民的后代,两人都不是本土美国人。巧妙的是,他们的父母都是从事学术界的工作。 Tenev和Bhatt在大学时间都蓄着一头长发,活跃于社交活动,而两人修读的都是数学专业。毕业以后,两人各自发展,Baiju在金融业发展,Vlad则继续深造。 2008年雷曼兄弟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在美国、甚至全球金融业掀起金融风暴,生活不顺的Bhatt说服了Tenev辍学并一起创业。在创立Robinhood之前,两人之前已经创立了2间公司。 直到2011年9月,发生了“占领华尔街”事件,示威者占据纽约金融重要地带华尔街,表达对大公司的政商勾结影响美国政治及民主的不满。 对于“占领华尔街”事件,Tenev表示可以理解示威者的不满与忿怒,但深信科技与创新的他,更倾向于用科技来解决问题。 他们认为,金融界亟需一个重大改革,因为旧金融体系把有价值的信息锁起来,让大户有机会先掌握资讯,这种信息传播的不平等,造就富者更富,散户永远落在后头。 随着科技的进步,Tenev和Bhatt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应该被解放、公开和免费的。 2013年,Tenev和Bhatt决定把原本的软件公司变成副业,全心全意开发在线交易平台,取名Robinhood(罗宾汉)的原意是源自“提供人人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的通路,而不是只有富者”的理念。 新手上路零难度 单凭这个想法,Tenev和Bhatt从种子基金筹得了300万美元,当时他们设立了网站,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句话:“You know...
最“有安全感” 夫妻档,靠股权经营!

最“有安全感” 夫妻档,靠股权经营!

你认为最完美的夫妻档是靠什么经营? 靠感情经营吗? 那或者只是答对了一半,其实最“有安全感”的作法是靠股权来经营! 今天“企动人心”想与大家分享的企业故事,是美国企业 Stacy's Pita Chips联合创始人Stacy Madison与Mark Andrus的创业旅程,他们从街边档发展至6500万美元年度业绩,10年后成功把公司以2亿5000万美元脱售给百事可乐。 小赠品变出大商机 Stacy与男友Mark皆是修读心理学,热爱社会工作。由于Stacy也喜欢烹饪,于是两个大学毕业生就这样于1996年在波士顿某街边,开设了一个卖皮塔(Pita)三文治的档口。 Stacy制作的三文治如档口名字“Stacy's D'Lites”般美味,所以经常都吸引了长长的人龙排队。为了安抚等待的顾客,Stacy把原本切掉剩余的皮塔饼边,加入少许干酪和肉桂糖后,制成皮塔片(Pita Chip)。 越微小的东西,往往越是可以创造出庞大的商机!原是“赠品”的皮塔片,意外地大受顾客喜爱,从赠品变收费1美元的附属产品,再变成赚大钱的主打产品。 由于皮塔片供不应求,Stacy与Mark开始在朋友家厨房烘焙皮塔片,之后使用Pretzel Bakery烘焙设备……逐渐地已经没时间经营三文治档口。 1998年,仅皮塔片销售已达到1万9000美元;到了2001年,Stacy's Pita Chips年度营业额已经过百万美元。 婚姻仅短暂维持约5年 谈回Stacy与Mark这对恋人,两人共同经营的公司各持50%股权,他们于1997年结婚,但婚姻仅短暂维持了约5年, 于 2002年正式离婚, 两人在这段婚姻中也未生育孩子。...
一间做薄饼家族创业,如何吸引9000万投资?

一间做薄饼家族创业,如何吸引9000万投资?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家族企业是挺普遍的事,但是家族企业有可能获得风险资本的投资吗? 今天“企动人心”要分享的企业,是一家销售墨西哥健康食品的家族企业Siete Family Foods,而催化Garza 家族创业的原因是其中一位家庭成员Veronica Garza,被诊断患有多种自体免疫疾病。 Siete在西班牙语意思是“七”,Siete Family Foods正是Garza 家族7名成员经营的家族品牌,以弟弟Miguel 及姐姐Veronica Garza为主。创立于2014年1月的Siete Family Foods,生产不含谷物的墨西哥式美食,且所有的产品不含麦麸(Wheat bran)和乳制品。 墨西哥家庭 无tortilla不欢 这家人居住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南部的一个城市拉雷多 (Laredo, Texas)、以墨西哥后裔为主的城市,对岸即为墨西哥新拉雷多。 根值的墨西哥家庭观念“在一起就是美好的事”(together is better),Garza 家族最享受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共同分享美食。而墨西哥薄饼(tortilla)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之一。 2012年,当Veronica被诊断为患有多种自体免疫疾病后,她开始使用不含谷物的低炎症饮食方法,来缓解和管理病状。但对于成长于墨西哥社群的她来说,不能食用tortilla对她形成极大困扰,无论是家庭聚餐或者朋友聚会,tortilla都一定无所不在。...
Crate & Barrel 从小店做到大集团

Crate & Barrel 从小店做到大集团

谈起经营品牌,如何鉴定一个品牌成功与否?以每年发布的品牌价值排名为准?还是最容易让消费者想起的品牌? 答案可能都很主观,但是有温度的品牌,最叫人难以忘怀。 “企动人心”今天要分享的企业故事,就是一个有温度的品牌---Crate & Barrel。 美国本土家居用品第一大品牌Crate & Barrel,由创办人Gordon Segal与妻子Carole Segal于1962年创立,至今已是59年历史。尽管Gordon Segal已完全脱售公司股份,但是两人白手起家的故事,至今依然是一段佳话。 浪漫经营 温度品牌 有温度的品牌,源自一段浪漫的蜜月旅行。 1961年,新婚的Gordon与Carole到加勒比海度蜜月,在维尔京群岛逛了许多小店,发现很多带有北欧风格的装饰品很特别,而且价格也很合理。 当时的美国,漂亮的家具都很昂贵,便宜的品质又不好。对许多新婚夫妻来说,没有能力负担太贵的漂亮家具,但又找不到价格合理又有品味的家居装饰。 于是Gordon Segal马上嗅出商机,告诉妻子要开设一家物美、价格合宜的家居用品店。 夫妻俩的存款加上婚礼礼金仅有1万美元,于是他们向父亲借了7000美元,总共1万7000美元成了创业资金。 两人在芝加哥老城区,租下一间面积158平方米的破旧厂房,把它化身为独特家居用品店。 现今许多人家里都爱用木箱、木板做摆设,感觉马上为家里增添几许简约北欧风,但当初开业时,Gordon与Carole却是因为买不起壁纸,及陈列商品产品的货架,所以只好用木板钉上以遮避泥墙,以及用染色了的粗麻布盖住层板。至于那些本来包装商品的木条和木桶,就地拆解成为陈列商品的货架。 也因为这样,店名取名为Crate & Barrel(即箱和桶的意思)。 物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