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verse的鼻祖原来是他!他创办的元宇宙概念公司 市值高达250亿美元

Metaverse的鼻祖原来是他!他创办的元宇宙概念公司 市值高达250亿美元

近两年来,元宇宙(Metaverse)概念如旋风般席卷全球,成了众所周知的科技大趋势。 但大家或许不知道,早在“元宇宙”概念在全球范围普及以前,距今的18年前,就已有这么一个人事先预知了元宇宙即将崛起,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推动创新。 他就是线上游戏平台Roblox的创办人兼CEO,巴祖基(David Baszucki)。 巴祖基(David Baszucki) 从学生身上取得创业灵感 说起Roblox的由来,这家公司的前身其实是巴祖基于1989年创办的一家名为Knowledge Revolution的教育科技初创公司。 这家公司开发了一个2D实验室,学生和老师可以使用这个程序模拟杠杆、坡道、滑轮和抛射运动等物理问题。 这个软件在学生社区中流传开后,巴祖基发现孩子们不仅仅是用它来解决物理问题。他们还模拟了撞车、建筑倒塌和其它有意思的东西,只要这个软件的物理工具能做到的他们都会去尝试。因此巴祖基赫然发现,与物理书上的内容相比,玩家自身的创造力更加有趣。 到了1998年,Knowledge Revolution被工程软件开发公司MSC Software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这段期间,巴祖基决定休息一段时间,想清楚他下一步要做什么。 回想起那些孩子们的创造启发,他和埃里克(Erik Cassel),也就是Knowledge Revolution的前任工程副总,在一个房间内埋头苦干了一年半多,最终诞生了最初版本的Roblox。 埃里克(Erik Cassel) 打造社交游戏一站式平台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象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类型,人们能在这里做很多事,玩家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交友,搭建社交网络,并且在线玩游戏。我们还会像媒体工作室一样,创造吸引眼球的内容。这里有无限的创造力,就像是一个建筑式玩具。” 时间来到2005年,beta版本的Roblox刚上线的那几个月,用户社区规模还很小。高峰时段最多也只有50人左右同时在线(如今每日活跃用户已增至4300万人)。 当时平台上线初期,社区虽小,但也有益处。那就是能够让巴祖基和埃里克与玩家充分交流,获得详细的反馈信息,然后进一步改进平台。 在Roblox Studio...
他如何用区区1万美元 创建享誉国际的高档品牌?

他如何用区区1万美元 创建享誉国际的高档品牌?

说到TUMI这个牌子,相信只要是白领一族或是商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这个牌子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以高档、耐用、多功能而著称的商务包。由于其尼龙材质十分耐磨,因此寿命远远长于其他品牌,达到了军用标准,可供高频出差的商务人士使用5到10年。这是其他同类产品望尘莫及的,从而也确立了TUMI在市场的领先地位。 说到TUMI的由来,这个品牌的创办人,其实是曾驻守南美洲的美国和平部队成员-查理克里夫(Charlie Clifford)。 1975年投入1万美元创业 而TUMI,其实源自秘鲁神灵的名字。查理克里夫以神灵名字命名,于1975年和一名伙伴以1万美元资金联合创办了一家皮革制品进口商。 当时他的目标是致力于为各地终日奔波的人士提供完美的旅行产品。 作为TUMI的CEO,查理克里夫的抱负不仅限于此,他更关注的是环球旅行用品的创新。于是他在1983年,推出了革命性的随身行袋,让TUMI引入黑色弹道尼龙布面料。1994年,再推出三折服装收纳袋,专为商务旅行人士打造。 随着品牌日渐扩大,查理克里夫在90年代开始进军欧洲,并在后来大举进军亚太市场。截至2007年,TUMI在超过30个国家已经拥有50家销售网点。 TUMI集团于2012年4月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开盘第一天,每股价格从发售价18美元飙涨逾60%至29.1收盘,表现非常不错。 也因为如此,TUMI一上市就募得3亿3800万美元,公司市值瞬间高达17.9亿美元。 TUMI当时也在一时之间被冠为继Michael Kors品牌以来,第二个在纽约交易所上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尚品牌。 但查理克里夫早在2004年已宣布退休,离开了TUMI管理层。 911恐袭事件后 Sales下滑40% 回想创办TUMI一路上遇到的挫折,查理克里夫分享说,最令他记忆犹新的回忆,就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当时我在日本开办TUMI在当地的第二家分店,却在电视机中获悉911恐袭事件。那时我除了担心罹难的人群外,也开始担心,这对市场经济会带来怎样的冲击?” 不出查理克里夫所料,自911事件发生后,TUMI的Sales从每年增长20至30%,直线降落为按年下滑40%。 “当时我们被迫裁掉30%员工,并且将我们的制造厂从美国乔治亚转至亚洲。” 查理克里夫分享说,当时TUMI为了筹募资金,公司还进行了私募股权投资。 “那时我放弃了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但仍然是最大的个人股东。然而到了2004年,公司开始改变企业结构时,我选择离开了。” 时间来到2016年3月3日,美国行李箱龙头业者Samsonite以18亿美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彼时的TUMI,从此TUMI成为Samsonite旗下的品牌之一。 如今上市于香港交易所的Samsonite,市值高达257亿港元,相当于约146亿令吉。 创办新行李箱品牌...
两夫妻把爱好变成事业 如今公司成长为估值40亿美元的独角兽!

两夫妻把爱好变成事业 如今公司成长为估值40亿美元的独角兽!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值得一提的创业例子。 美国一对平凡夫妇Adi Tatarko和Alon Cohen于2009年2月推出了一个线上平台Houzz。一开始,他们想要装修自己的家园,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士和设计师,同时也很难找到符合需求的装修方案。 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装修需求,他们于2009年建置了Houzz网站,帮助自己进行房屋改造,以解决房屋装修方案很难进行的问题。 但很快地,透过口耳相传,两人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屋主和专业设计师的电子邮件,询问他们是否能在Houzz上增设更多类别,并扩展到其他地区。于是,他们便在2010年将Houzz登记成了一家公司。 一开始只是Pet Project 不为盈利 一开始,Houzz只是Alon Cohen与Adi Tatarko夫妇因自己家中装修的困惑而上线的社区平台而已,仅仅是一个Pet Project,更多作为个人喜好和需要而并非为了盈利。 宠物专案(Pet project),或者是业余专案(Side project),意思就是与目前工作不一定相关,可以是为了兴趣、好奇、挑战或实现脑袋中的想法,在工作之余自主实现的专案。 但随着线上客户不断增多,这个原本当作兴趣来经营的Pet project,在2010年秋天正式成为了一家公司。 果断辞职创业 为此,Adi Tatarko辞去了金融高管的工作,老公Alon Cohen也将自己曾经在担任eBay高级工程师时学到的经验,用于搭建Houzz平台。 随着公司正式成立,Houzz在2010年11月发布了iPad版本的应用程序,并于2012年12月发布该应用程序的Android版本。 当时公Alon Cohen很纳闷,为什么市场价值3000亿美元的家装行业缺乏一个类似eBay能将买家和卖家需求进行对接的平台?...
他为什么把一手创办的Twitch 以近10亿美元卖给Amazon?

他为什么把一手创办的Twitch 以近10亿美元卖给Amazon?

说到Twitch(中文译:推趣或图奇),可能很多人有所不知。这是一个游戏视频媒体平台, 平台主要供游戏玩家进行游戏实况、屏幕分享或供游戏赛事转播。 同时,Twitch也提供聊天室,让观众间进行简单互动,并允许实况聊天、脱口秀、谈话节目、音乐或唱歌表演等众多非游戏内容。 话说回来,Twitch的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实时视频平台Justin.tv。 Justin.tv这家网站从一开始,就专注在几个非常明确的领域,内容类别包括社交、科技、体育、娱乐、新闻、游戏等等。由于专注游戏板块的Twitch发展非常迅速,因此成为了Justin.tv上最受欢迎的一个板块。 于是Justin.tv决定将游戏这块内容独立拆分出去,除了独立运营以外,还命名了一个新品牌Twitch.TV。 Twitch由5名创办人共同建立 Twitch这个平台,主要于2011年6月由互联网企业家埃米特·希尔(Emmett Shear)和贾斯丁(Justin Kan)在美国旧金山创办。其余3个联合创办人还包括凯尔(Kyle Vogt)、凯文(Kevin Lin)和麦克(Michael Seibel)。 而领头的Emmett Shear,除了是Twitch的联合创办人外,从2011年8月至今,也一直担任集团CEO一职。 后来时间来到2014年8月25日,身为Twitch CEO的Emmett Shear突然宣布Twitch已被电商巨头亚马逊(Amazon)以约9.7亿美元现金收购。当时这一消息可说是一枚震撼弹,令业内相当错愕。 亚马逊承诺给Twitch自治权 当时Twitch宣布被亚马逊9.7亿美元收购之后,所有人最关心的就是三个问题:Twitch会马上和亚马逊整合吗?它会变成亚马逊游戏/广告商店吗? 在交易宣布后,Emmett Shear公开对这三个问题公开做出了回答:No,No,No。 “我们不会被吞并,Twitch仍然是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品牌。” 他解释,Twitch当时愿意加入亚马逊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承诺了Twitch“自治权”。 他认为在这件事上,亚马逊的名声还不错。因此亚马逊在收购创业公司后,往往还是让他们独立发展。...
他是如何拯救濒临破产的IBM  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他是如何拯救濒临破产的IBM 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回顾历史,大公司扭转颓势的成功案例非常之少,因此蓝色巨人IBM前CEO郭士纳(Lou Gerstner)成功带领集团走出泥潭的这一真实案例,便显得弥足珍贵。 盘点全球大公司的发展历程,很容易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些大集团陷入颓势之后,便很难扭转局面。譬如Sony、Nokia、Kodak、Panasonic、Sharp、等没落的企业,他们在过去也曾经辉煌无比。 说起IBM,这是一家成立于1911年的公司。在很长时间内,这家公司都被视为计算机的代名词,堪称美国科技实力的象征和国家竞争力的堡垒。 来到80年代,IBM的通用大中型机独占世界市场70%的份额,大型机的毛利率高达85%、中小型机毛利率也高达50%,可谓称霸市场。 80年代后期 3年亏损168亿 但步入80年代后期,计算机小机器化趋势让IBM业绩开始下滑。1990年之后,IBM开始连续亏损,1993年亏损额更是高达80亿美元,连续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 当时,几乎全世界都不看好IBM的未来,就连权威媒体也评论IBM已经“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Microsoft创办人比尔盖茨当时更是断言:“IBM只有倒闭一条出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IBM董事会急于找到一位能带领公司重振雄风的CEO。 这个职位,被当时的业界戏称为“美国最艰巨的工作之一”,几乎所有美国的顶尖CEO都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譬如当时的通用电气CEO的杰克韦尔奇就拒绝来挽救IBM。 最终,IBM董事会选择了郭士纳,并对他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如果连你也救不了它,那么它就结束了。” 于是在1993年4月1日,郭士纳由美国最大的食品烟草公司老板转变成为IBM董事长兼CEO,受命于危难以弥补IBM早前留下的空前亏损记录。 令大家惊讶的是,郭士纳真的不负重托,接手第二年IBM就实现了30亿美元盈利。时间来到2001年,IBM总营收达到884亿美元,净盈利77亿美元,不仅令集团起死回生,更是迎来辉煌岁月。 他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 面对陷入泥潭的IBM,郭士纳一开始坚持采用休克疗法,大幅削减成本,并成功说服董事会进行结构重组。 郭士纳认为,如果企业的高层没有决心拿出起码5年的时间来进行改革,那么机构性的重组很难成功。为此,他还采用股票期权和金钱奖励相结合的办法来激励下属。 在排除异己方面,郭士纳也毫不手软的,即便是自己的哥哥迪克也不例外。当时迪克获升为IBM亚太区总裁。但由于集团急需改革,迪克作为IBM内守旧势力的代表,最终在与郭士纳进行的一次会谈后离开了IBM。 郭士纳总是想办法让所有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这通常是一家大公司最困难的事情。 他打破了过去IBM等级的传统做法,改用电子邮件和员工通信。比如说如果今天美国总部宣布了公司的全球业绩,那么第二天早上全球20余万员工的电子邮箱里就会有总裁的详细报告。 听见客户和员工的声音 他每去一个地方都要专门安排一个小时与所有的员工见面,讲一下公司的方向。然后留下45分钟,让员工举手随意向他提问。于是他总有办法听到客户的声音,听到员工的声音, 看到市场的变化。 最终,郭士纳没有让对他有所期待的同仁们失望。在他的9年任期内,郭士纳做出了两个最为重要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