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何用一次“拒绝”,让Clif Bar价值翻涨24倍?

他如何用一次“拒绝”,让Clif Bar价值翻涨24倍?

1990年代,美国的能量棒市场看似成熟,但对于热爱骑行的Gary Erickson来说,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又硬又甜,令人反感。 有一天,他在175公里的长途骑行中,吃着市面能量棒,突然觉得恶心到难以下咽。那一刻,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做一块健康又好吃的能量棒?” 这一念之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能量食品的未来。 结束骑行后,Gary回到母亲的厨房,脱口而出一句后来被无数媒体引用的话:“妈,我想做一块不用黄油、糖、油的饼干。” 从那一刻起,Gary开始在厨房里试验。他不断调整配方,寻找最理想的口感与能量平衡。他坚信,能量棒不仅要补充体力,更要做到天然、健康,让人愿意吃下第二口。 品牌命名Clif Bar:致敬父亲 在那个年代,市场充斥着高糖、高添加剂的能量棒,而Gary的理念是“拒绝人工香料、氢化油和精制糖”,这种看似逆潮流的选择,成为Clif Bar的品牌基因。 当产品雏形完成后,Gary与合伙人Lisa Thomas面临下一个挑战:品牌名字。尝试过的“Torque”、“Forza”,甚至“Gary's Bar”,都显得缺乏情感。 最终,Gary决定以父亲的名字“Cliff”命名,象征力量与支持。这个简单的决定,赋予品牌一份温度,也让它区别于冰冷的商业命名。Logo上的攀岩者,更是品牌精神的象征:挑战、冒险、突破自我。 1991年,Gary带着三种口味——双倍巧克力、杏子、燕麦枣——参加一场自行车展。他原本只想测试市场,却意外引爆现场话题。骑行爱好者在试吃后大赞:“这才是真正的能量棒!” 当年,Clif Bar实现70万美元销售额。随着口碑扩散,营收逐年翻倍,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成为户外运动圈家喻户晓的名字。 拒绝1.2亿美元的收购案,坚守品牌灵魂 2000年,Clif Bar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食品巨头Quaker Oats提出以1.2亿美元收购,这对一个创业不到十年的品牌来说,是足以让创办人提前退休的数字。 然而,Gary拒绝了。他说:“如果卖掉,我就失去了灵魂。” 对他而言,Clif Bar不仅是一项生意,更是一种信念。他不愿意品牌被商业利益同化,而失去初心。 这一决定,震惊业界,却奠定了Clif...
Ferrero Rocher背后的男人:他如何用毕生打造年营收400亿美元的甜品帝国?

Ferrero Rocher背后的男人:他如何用毕生打造年营收400亿美元的甜品帝国?

从小镇面包店到全球甜品帝国,Michele Ferrero用近七十年时间,打造出一个年营收超400亿美元的私人王国。 没有上市,没有大肆广告,他却凭借一个“虚构的理想顾客”,赢得了亿万真实家庭的心。 他就是Michele Ferrero,一位真正懂得“顾客是王”的传奇企业家。 危机中崛起:巧克力稀缺,他用榛子趁势而起 1925年,Michele Ferrero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小镇,这里盛产榛子,是他后来最著名产品Nutella的摇篮。 二战结束后,巧克力极其昂贵且稀缺,但榛子大量且便宜。Michele的父亲和叔叔利用这一资源,研发出一种榛子巧克力酱,亲民价格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甜蜜生活的慰藉。 然而,命运多舛。Michele年仅24岁时,父亲意外去世,紧接着叔叔也因病离世。家族企业的重担落到他肩上。 他写信给员工,承诺“保证你们和你们的孩子有安全而安稳的未来”,也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创业旅程。 “Mrs. Valyriia”:那个永远在心里的顾客 Ferrero有个独特的做法,他创造了一个理想顾客的形象,给她起名“Mrs. Valyriia”。她是一个勤劳、精明、对品质和家庭生活充满关怀的家庭主妇。 Michele每天都会想:“Mrs. Valyriia喜欢什么?她会怎么评价我的产品?” 他深知,只要赢得了这个“Mrs. Valyriia”的心,企业才能长远发展。所有新品研发和改进,都是围绕这个理想顾客展开,体现出极致的客户导向。 这提醒所有创业者:永远不要把顾客当作数字,而是要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精准服务。 品质为王,创新不停歇 Ferrero家族最为人称道的,是对产品品质的苛刻追求。Michele本人亲自参与配方改进,一生做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宁愿慢工出细活,也绝不妥协。 他创造了Nutella、Kinder巧克力、Kinder Surprise玩具巧克力蛋、Tic Tac薄荷糖、Ferrero...
310亿美元估值,联手900多个体育组织:Michael Rubin如何令球迷心甘情愿买单?

310亿美元估值,联手900多个体育组织:Michael Rubin如何令球迷心甘情愿买单?

他曾因读书差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却在30岁前成为上市公司CEO。如今,他打造的Fanatics估值达310亿美元,掌控全球体育商品的命脉。Michael Rubin的逆袭,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时机与体系的深刻理解。 在美国,只要你是体育迷,很难不接触到Fanatics。从你穿在身上的球衣,到你下注时用的App、收藏在抽屉里的球员卡片,甚至你刷直播时被推送的明星签名商品,这些都可能来自同一家公司——Fanatics。而它背后的男人,就是Michael Rubin。 他的创业故事并不始于光鲜的硅谷办公室,而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地下室;也不是因为考上名校,而是在学业落后、负债累累中找出路。这位如今身价超过百亿美元的企业家,不只是一个擅长做生意的人,更是一个改变了体育产业运作逻辑的系统设计师。 从少年倒货客到上市公司CEO Michael Rubin出生于197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Lafayette Hill,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兽医,母亲是心理治疗师。在父母眼中,他“很有想法”,但在学校里,他始终无法专注,学习成绩差,甚至在12岁时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 他的第一桩生意,始于对滑雪的热爱。12岁那年,他在父母家中地下室修滑雪板,并以此为基础,转手贩卖二手滑雪器材。14岁,他以父亲的名义租下一间滑雪用品商店,正式营业。那时他最擅长的不是销售,而是进货。尤其专门寻找被清仓或倒闭商店甩卖的库存用品,再以高于进价的价格卖出。 但生意总有风险。16岁时,他的店铺经营不善,欠下12万美元债务。对一个未成年的男孩来说,这无异于天文数字。但Rubin没有逃避,而是逐一与供应商协商、争取延期付款,最后靠清货、压成本一步步把债务还清。21岁时,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100万美元。 他的人生第一次高光时刻,来自于1998年。他创办的GSI Commerce,成为美国第一批为大型品牌提供电商技术解决方案的公司,客户包括Nike、Timberland、Ralph Lauren等,公司同时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2011年,eBay以24亿美元收购GSI,Rubin借此实现财富自由。但他为自己留下了三个“被剥离的子公司”,其中之一,便是Fanatics。 年营收超110亿美元,市占率达75% Rubin接手Fanatics时,它还只是一家中型体育商品分销公司。但他看清了一个核心机会:随着球迷消费方式改变,谁能最快连接体育联盟、商品制造与终端消费者,谁就能成为体育产业的新霸主。 他开始推动“全链掌控”战略。Fanatics不仅取得NFL、NBA、MLB等美国主要职业联盟的商品授权,更直接控制商品设计、制造、仓储和销售。这种垂直整合模式让Fanatics在商品更新速度与库存管理上远胜竞争对手。 例如,一场比赛刚结束,一件“冠军”T恤已在线上开售,甚至还能标上球员得分。 他进一步进军交易卡与收藏品市场。2022年,Rubin以5亿美元收购了拥有70年历史的Topps公司,Fanatics开始生产球员签名卡、限量纪念卡片,把粉丝情怀变成了高溢价的投资资产。 同年,他宣布进军体育博彩,推出Fanatics Betting and Gaming,要从这块年产值千亿美元的蛋糕中分一杯羹。他甚至还布局电商直播与移动端“边看边买”的互动体验,进一步锁住年轻球迷的注意力与钱包。 截至2025年,Fanatics估值已达到310亿美元,年营收突破110亿美元,合作体育组织超过900个。Rubin的野心早已不止“卖衣服”,而是打造一个涵盖球迷从情绪到行为的一站式平台。...
他20岁创业,做出设计界的Google Docs,连 Adobe也甘愿砸200亿美元买单!

他20岁创业,做出设计界的Google Docs,连 Adobe也甘愿砸200亿美元买单!

如果你是设计师、产品人或创业者,八成听过 Figma这个全球最火的在线设计协作工具。 Figma 被称为“设计界的 Google Docs”:多人在线同时修改,跨国团队零障碍协作,从此再也不用互传繁琐的 PSD、AI 文件。 更夸张的是,这个改变全球设计生态的工具,背后最初的推手Dylan Field,创业时才 20岁,第一份正职工作就是CEO。 他没背景、没家族资源,只有一个对世界充满“奇怪问题”的脑袋,和一个愿意一直走下去、不怕笑话的心态。 Dylan Field如何从一个熊孩子,走到让 Adobe 愿意掏出200亿美元来收购他一手创办的 Figma(虽因反垄断被阻止,但依然震撼业界)。 你会发现,他的成功背后,其实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转折。 从小不怕丢脸,什么都勇于尝试 Dylan 出生在美国加州索诺玛县,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父母觉得这孩子胆小内向,就把他送进儿童剧团,想培养自信。 结果,他在一场《彼得潘》的演出上,紧张得太累,居然在台上睡着了!导演吓坏,家长大笑,全场尴尬。 换作别人,这种丢脸可能会成为童年阴影,可 Dylan 却反而觉得好玩:“下次再睡觉就好了嘛。”...
一个被踢出华尔街的人,如何用1000万美元买下整个金融圈?

一个被踢出华尔街的人,如何用1000万美元买下整个金融圈?

1981年,华尔街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年代。而此时,Michael Bloomberg,时任Salomon Brothers(所罗门兄弟公司)合伙人的他,却收到了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一纸通知,他被解雇了。 在2022年1月接受 Founders 播客的回顾中,Michael幽默又坦率地说:“那时候我一心以为自己会在Salomon干一辈子,结果突然被踢了出去。但也正因为这次失业,我才有机会自己掌握命运。” Salomon Brothers在被Phibro收购后,进行了一场高层大清洗,Bloomberg成了“冗余人员”之一。虽然离职补偿让他拿到了一笔1000万美元的遣散费,但对于一个工作狂来说,钱只是一部分,失去掌控感才是最刺痛他的。 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需求” 许多人会拿着遣散费度假或退休,但Bloomberg从未想过停下脚步。 他深知华尔街每天都在产生无数数据,然而分析数据却极为低效且昂贵。 当时的大多数交易员和分析师依赖手动汇总信息或者等待厚厚的纸质报告。Bloomberg敏锐地意识到:“信息若能快速、精准、独家地呈现,将是金融行业最大的刚需。” 他在 Founders 播客中提到:“我的优势是我懂金融,又懂一点点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了解用户——因为我就是那个用户。” 就这样,他决定把大部分遣散费投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一台为金融机构量身打造的、实时数据终端机——后来被称为 Bloomberg Terminal。 创业初期 连朋友都不看好 当时,许多朋友并不看好他的点子。一个搞金融的人要做科技产品?还是硬件终端?这在1981年听起来简直是“空想”。 而Michael Bloomberg却执着得像个赌徒,他找来了前Salomon的老同事和几个技术宅,几乎是用人情和情怀把他们聚在一起。 在Good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