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披荆斩棘的姐姐致敬

向披荆斩棘的姐姐致敬

亚洲钜富李嘉诚曾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因为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这告诉了我们,内在自发的力量是有多庞大。 本期“企动人心”要与你分享美国有机食品Jovial Foods联合创办人Carla Bartolucci的创业历程,在那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她如何不断唤醒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克服挑战。 1996年,Carla与夫婿Rodolfo Viola把意大利品牌Bionaturae引进美国市场,从无人知晓做到占一席位,但最后却被品牌商出卖而对簿公堂。 今年5月22日,Carla因病离世,但她与夫婿白手起家、把有机食品生意从零做起,发展到现今成为年销售额上千万美元的故事,深具启发性。 像超人一样 什么事都办得到 Carla是美国籍意大利裔,成长于双亲都是“煮意多多”的爱烹饪家庭。 父母从意大利移民至美国新伦敦(New London, Connecticut),吃对这家意大利家庭来说是太重要的事。 从小,父亲对她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她成为有信心的人,像超人一样,什么事情都办得到。她心里总是充滿阳光,照耀自己也点燃他人! 念完中学后,父亲因病重要回意大利休养,Carla也顺理成章在意大利念大学,并在这里结识了夫婿兼合伙人Rodolfo。 随着父亲病逝,两夫妻回到美国生活。 思乡愁牵引创业机缘 Rodolfo迁至美国生活后频频思乡,为了一解乡愁,夫妻俩经常购买意大利的报章阅读,有一次就发现了意大利食品品牌Bionaturae的广告,寻求代理销售意大利面、橄榄油及番茄酱等。 就这么一则广告,从此改变了Carla与Rodolfo后来的人生,但也没料到也因此埋下12年后与Bionaturae合作关系走向决裂的伏笔。 但问题来了,这对穷夫妻没有资金也没有储蓄,如何做生意呢? Carla向当瓦工的哥哥借了8万5000美元,那大概也是哥哥毕生的储蓄,她告诉哥哥,这笔资金换来公司的3份一股权,而且当公司业务上轨道后,承诺将聘请哥哥当员工,那他就不必当瓦工那么辛苦了。 Carla再把双亲留下的房子拿去抵押贷款,取得逾6万美元资金,Carla背着很大的压力,也冒着很大的风险,决定孤注一掷去创业。 她向上天祈求,一定要让她成功,因为她不可以把哥哥毕生储蓄给亏了,她还允诺自己会成为一个好雇主,与员工分享盈利,以客户利益為先,建立一家良心企业。 抢回主导权 才可翻身...
名校生转行卖保险:她, 碰了一鼻子灰

名校生转行卖保险:她, 碰了一鼻子灰

讲起保险,或许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保险经纪的样子,大部份人买保险的心态是“买了也希望不会用到”,而更多人其实是处于自己买了什么也不太清楚的状态。 她,是持有多个学位的名校毕业生,在闻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任高职,30多年来未试过卖过一样东西。零销售经验的她,却在30多岁突然转换跑道,辞去让许多人羡慕高薪优职,跑去卖保险;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像剥蒜皮 越剥越有趣 一般上,保险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又沉闷的事,对Jennifer Fitzgerald来说,又是什么事情激起她对保险业的冲劲? Jennifer说,这感觉像在剥蒜皮,一旦开始了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越剥越有趣;于是,后來她成功创立美国线上保险平台Policygenius,成为保险科技界(InsurTech)里少数融得1亿美元的女性创业者。 2012年,在麦肯锡已是经理职位的Jennifer,与同事Francois de Lame获公司委派钻研保险业,而当时美国政府正探讨推出保险业的线上平台。 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后,Jennifer与Francois掌握了许多资料,也从这里看到保险业从传统经纪佣金制,转向数码平台的发展潜力。两人萌起创业念头,打造一个线上保险平台。 除了从消费者研究资料中得悉商机无限外,当时年届35岁的Jennifer单身没小孩,还有点储蓄,当创业的机会来到面前,感觉若是错失了这次机会,大概下辈子就会继续乖乖在麦肯锡打工。 而且当时Jennifer已获擢升为合伙人(Associate Partner),但她并不太享受这个新的工作角色,反而比较喜欢任职经理时,亲力亲为去了解及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于是,2013年Jennifer与Francois向公司申请了6个月无薪假,决定一起出来闯一闯! 两人首要任务,就是把线上保险平台的概念原型先建立出来。 看不到摸不到 如何卖? 但是问题来了,买衣买鞋可以试穿,但买保险,看不到又摸不到,像是买了个空气? 卖保险不像卖很酷的Nike球鞋,在营销上已有自带光环的优势;保险也不像卖旅游配套,尽管摸不到但是旅行卖的是人生体验。 反观保险是无形的,而且消费者买了以后还希望永远不要派上用场。保险即不是什么有趣好玩的体验,还逼你去联想起许多不好的事,比如万一发生屋子着火、被巴士撞、死亡受伤等事情时该怎么办。 尽管是保险业的门外汉,但喜爱接受挑战的Jennifer却认为,保险销售是有趣的心理行为学,也是有趣的营销课题,更是有趣的消费洞察题。 人们对保险产品的心态是“不想要”,但却“必须买”,这是十分纠结的,但也相当好玩的。 而最好玩的是Policygenius是个线上平台,瞄准的更是千禧代(Millennial,或称Y世代,指从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人),而年轻人更是不把保险这回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但Jennifer却说,如果找到对的方式,成功把保险产品销售给千禧代,那你就可以销售任何东西、给任何人了!...
网络大神Gary Vaynerchuck 得社媒者 得营销天下

网络大神Gary Vaynerchuck 得社媒者 得营销天下

社交媒体崛起,把传统媒体逼到墙角,但时势造英雄,过去10年网红的影响力逐渐渗透人们的生活,不论是直播带货、烹饪美食、健康生活、美妆时尚、好书分享、股票投资等等不同的主题,都在不同社媒平台独占鳌头! 今天“企动人心”要分享的这位企业家,他在江湖上的称号很多,比如他是一位网红,也是5 次《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及备受追捧的演说家。 他,就是白俄罗斯裔的美国企业家Gary Vaynerchuck,也自称是“纯种企业家”,他早在90年代后期已经看出社媒将是趋势所在,并且决定拥抱未来,一手把家族酒类生意成功搬上Youtube,成为最早期的品酒Youtuber。 20年后的今天,Gary已是国际公认的互联网名人,江湖人称GaryVee的网络大神,在推特的粉丝群达千万人,也经常在不同的场合演说。但无论是他的视频、演说、社媒帖文或他的个人网站,都没有在卖产品或课程,那他到底是靠什么赚钱? 从小满脑生意经 1978 年,Gary随家人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定居于新泽西州。求学时期,他已经是满脑子生意经。 2006年,他察觉到互联网将造成的产业变动,于是把父亲的传统酒类商店转型,在Youtube设立“ Wine Library”频道宣传,通过转型改变来抓住新商机。 Wine Library可说是美国最早的酒精电子商务平台之一,Gary连续5年、几乎每天都发布一集关于红酒的影片,这使公司知名度急升,业绩也从每年300万美元,猛翻19倍至6000万美元! 随着Wine Library蹿红,Gary也招惹了一些攻击,说他把葡萄酒的档次拉低了,但他却认为,他把大家对葡萄酒的兴趣升温了,让更多人认识葡萄酒,把市场蛋糕做得更大! 第二个批评就是说“Gary只是一个品酒人(Wine Man),不懂得什么叫做生意”。这也让他感到很愤怒,他以很少资源及资金把家族葡萄酒生意搞起来,他自认绝对很有资格被称为生意人,更是“纯种企业家”。 尽管公司业绩猛翻、把家族生意扩大了,但Gary并未领薪资,年收入也仅介于8万至10万美元,同时也未有股份。但他从父亲身上学会,做生意赚到的钱,务必再重新投放回在公司,才可把生意越做越大。 借助Wine Library建立的名气,Gary开始接到许多媒体访问及演说的邀约,分享他对新媒体及社媒营销的看法。 互联网2.0  脑袋大开 如果说葡萄酒生意是点燃Gary人生事业的第一把火,那社媒绝对是他的第二把火! 互联网2.0的世界,让他脑袋大开,尤其当年Youtube宣布以17亿美元脱售给谷歌,让他更加笃信未来全球趋势就是要掌握互联网科技。...
他!十年磨一剑 !

他!十年磨一剑 !

Compass化身房产科技独角兽 命运可以被改变吗?答案是可以的。 他是犹太裔,又是黑人,由单亲妈妈扶养,自小在被边缘、充满歧视的环境下长大。他认命,但不认输,最后从一位C级生变成亿万富豪! 这听起来像极了心灵鸡烫的题材,但却是确确实实发生在美国企业界里。 他,就是美国房地产科技独角兽之一Compass的联合创办人Robert Reffkin。 世界经济龙头房市 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年头,作为世界经济龙头的美国,自然也受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都深受重击。 巧好相反的是,美国房地产市场逆势强升,在过去一年市场规模扩大2.5兆美元,取得自2005年以来最猛的成长,使美国房市市值飙至36兆美元! 旨在为房产经纪提供最利营销科技武器的Compass,在今年4月上市,各别持有6%股份的两位创始人Robert Reffkin及Ori Allon,身家马上爆涨,Robert更被誉为全美国最富有的黑人富豪之一。 Compass现今市值超过60亿美元,而Robert与Ori当初选择创办这个房屋经纪科技平台,完全是因为想选一个可以避开“GAFA王国”地盘的领域,而在保健与房产领域之间,两人选择了后者。 “GAFA王国”是指Google、Apple、Facebook及Amazon等科技巨臂形成的市场垄断。 英雄何必 问出处 出生于1980年代的Robert,由于是犹太裔又是黑人,从小就习惯了孤独,没有归宿感,他无法融入任何一个群体,因为无论在哪个圈子都会被排挤。 但就是这从小的“磨练”,反而形成一股内在成长的推动力,不停要求自己、鞭策自己,以求未来过更好的生活。 Robert在高中求学时期已经开始创业,曾任职唱片骑师(DJ),凭此储蓄到人生的第一个10万美元存款。由于这样的半工半读,Robert并不是一位成绩良好的A级生,他反而形容自己是一位C级生,那就是平均起来科科都拿C的意思。 高中毕业后,Robert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经济、哲学和历史系,只花了两年半时间就完成学士课程,他想早点毕业,那就可以节省更多费用。 毕业后,他就到了纽约发展,选择那里是因为纽约似乎是可以接受任何事情、任何肤色的地方。辗转间,他获得在全球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一个工作机会。 唯在麦肯锡2年期间, 他并未获得续留转正的机会,加上10万美元存款与工作收入都全赔在股市投资上,Robert在此时决定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学硕士课程。 心存正念 贵人多...
你以为Email 已经OUT了?其实OUT的是你!

你以为Email 已经OUT了?其实OUT的是你!

全世界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简称电邮)于1965年被研发,到了1978年电邮有所突破,开始构建系统;直至1991年搭上互联网的东风,电邮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尤其在商业用途上,所有人的名片从原本只有电话号码,都纷纷加上了个电邮地址,电邮也逐渐成为营销工具之一。 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社交媒体陆续崛起到全盘盛开,于是很多人说“电邮过时了”,因为电邮的开启率偏低 ! 若从全球第一封电邮算起,已经“56岁”的电邮好像也正迈向退休阶段。 随着社媒提供更快速、便捷的用户体验,使人们都把更多时间花在社媒;眼球在哪里,商机就在哪里,近几年面子书及谷歌广告更是渗透全球。 当大家都认为电邮“时日无多”时,有一家公司,靠着它的电邮营销系统服务,一年赚了8亿美元。 它,就是许多中小型企业都非常熟悉的MailChimp。 扭转人生的一句话 MailChimp的创办人之一Ben Chestnut,自小热爱汽车,修读工业设计的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汽车设计师。 但在实习时期却遇到一位前辈,一语道破他在汽车设计方面的天份不足,还建议他可以去注意一个叫“网页设计”的新兴玩意。就这么一句话,扭转了Ben后来的人生际遇。 毕业后,Ben在Cox 媒体集团工作,负责跟MP3 相关的项目。2000年科网泡沫爆发后,Ben被解雇并获得一笔遣散费。 2001年,机缘巧合下,Ben与另一位创办人Mark Armstrong设立了一家公司叫Rocket Science Group,后来Dan Kurzius加入,三人一起经营公司,业务是帮企业设计网页。 Dan曾当过唱片骑师(DJ)及房地产仲介商,前期事业发展都不太顺遂,直到后来加入Rocket Science Group。但这个三剑侠组合没有持续太久,Mark后来因个人理由而退出。 尽管Rocket Science...
茶商姐弟【卖茶】卖出新境界

茶商姐弟【卖茶】卖出新境界

我们常说“ 茶酒不分家”,因为茶与酒都是关乎灵魂,直指人心;茶事、酒事虽小,却事事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而茶杯、酒杯,杯杯都是人生。 本期“企动人心”不跟你聊酒,先来说说茶的故事。 茶,是除了水以外,全球最多人喝的饮料。在美国,茶市场规模从1990年代的20亿美元,不断扩大到现今的130亿美元。 而茶的故乡---中国,茶行业更是风起云涌,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等于逾600亿美元。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今天的两位主角是一对“茶商姐弟”创业故事。他们卖的茶更是新兴的有机茶,而且每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 艺术家搞生意? 有机茶饮料帝国Numi Organic Tea的故事,要从这对美国籍伊拉克裔姐弟讲起,姐姐Reem Hassani和弟弟Ahmed Rahim,两人在20多岁时都各别往艺术方面发展。 Reem在完成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往意大利学习素描和油画,后来在约翰肯尼迪大学进修艺术硕士学位。 Ahmed在纽约学习戏剧和心理学,后来成为一名照片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游历欧洲各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曾在布拉格、伦敦、巴黎开过茶馆。 两人前期的经历看起来跟做生意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很难想像两个文艺人,在20年后竟是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家。 但也正是Reem后期进修艺术硕士,丰富她对产品外观及包装设计灵感,而Ahmed在欧洲开茶馆的经历,孕育了他对混合茶的热爱。 童年古早味变成一门生意? 1999年,姐弟俩兴起一个念头,就是把幼年在家乡伊拉克喝的青柠茶,带进美国市场,公司取名Numi Organic Tea因为“Numi”正是青柠干在阿拉伯语的意思。 把自己的童年古早味变成一门生意,其实是很冒险的事,而且还要在异乡(美国)推广伊拉克的古早味,看起来更是一项超级任务了。 到底Numi 有机茶有何迷人之处让美国人也爱上?两个文艺姐弟转换跑道去创业,注定会遇到什么挑战?背后又有什么动人故事?Numi 有机茶的成功方程式,到底是什么?...
化愤怒为创造力 Sandy Lerner勇者无惧

化愤怒为创造力 Sandy Lerner勇者无惧

有句广东话说:“心口挂个‘勇’字”,这句话用来形容电脑硬件巨头思科(Cisco)及前卫风格彩妆品牌 Urban Decay的创始人 Sandy Lerner,最合适不过。 从“网络路由器”到“化妆品”,这位个性坚强又有点反叛的御姐,都把自己的 “愤怒”化为创业的动力。 她被自己一手创办的思科赶了出来,不但失业还失婚,在这段人生低潮期的荒野岁月,她没有一蹶不起,反而成功逆袭迎来第二人生,创办了Urban Decay,后来还以高价卖了给奢侈品品牌集团LVMH。 这位神奇女侠,到底是哪来的勇者精神与魄力? 来自单亲家庭爱务农 出生于1955年的Sandy,因父母离异,所以由阿姨带大。由于成长时期是在农场附近长大,使她从小就很喜欢务农的生活,也干起很多粗活。 80 年代,在史丹佛大学进修统计与电脑硕士的Sandy,结识许多对科技研究十分热爱的朋友,包括她后来的生意合伙人兼丈夫 Leonard Bosack。 在互联网如此普遍的现今,我们很难想像在80 年代时电脑与电脑之间是无法沟通,放在今时今日,无法连接网络的电脑基本是无处可用。 当时史丹佛大学内的5000多台电脑,都是没有连结网络的,院方一直想研发让电脑互相连结的网络,碰巧Sandy及Leonard与一班志同道合朋友的校外组织ARPANET 研发了电脑网络,于是就提呈了他们的设计成果给史丹佛大学。 Sandy及Leonard于1980 年结婚,隔年毕业后两人在史丹佛大学里任职。 因工作需要涉及电脑通信,两人研创了最早的通讯方案。本着“科技造福生活”的理想,Sandy及Leonard认为,所研发出来的网络系统应该推广去给更多人使用,包括把技术注册后出售给企业,以让更多人受惠。 但是卡在该技术是由公共领域ARPANET支援经费,所以无法注册申请专利,这让Sandy感到不满及愤怒的。 此外,Sandy及Leonard认为让电脑连接起来是站在技术风口上的大趋势,于是两人毅然放弃优职高薪的教学生活,决定创业开设一家“让电脑沟通起来”的公司。...
疫情逼出新食尚 不冒险等于白走一趟

疫情逼出新食尚 不冒险等于白走一趟

14岁辍学、15岁离家、18岁当爸、24岁获得米其林头衔、35岁成为纽约市顶尖餐厅的老板……45岁的今天,他还自我挑战要把三星级米其林餐厅,转为全素食! 他的经历,根本就是好莱坞电影编剧的好题材。他,就是纽约市顶尖餐厅Eleven Madison Park的CEO兼主厨Daniel Humm。 2020年3月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他的餐厅从“一桌难求”到封馆15个月,他面临破产危机、被迫遣散员工、好友染疫离世…… 但是Daniel并没有被这些打击打倒,反而负负得正,在封馆的两周后就发动粮供厨房(commissary kitchen),前后制作了100万份膳食派发给受疫情所困的人。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Helen Keller的名言“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at all”,Daniel把此话奉为一生座右铭,深信“生命要勇于冒险,不然等于白走一趟”! 不该活在别人的定义 出生于瑞士的Daniel,自小便很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在学校上美术课,老师叫同学们在画纸上画一间屋子,但是Daniel告诉美术老师画纸不够画一间屋子。老师却回答说,不会给他大一点的纸,还责问他为何不能像其他同学般听从指示完成功课? 于是Daniel在桌子上画了一个比画纸大4倍的屋子,此举激怒了美术老师,命令Daniel马上回家。他还因为此事被安排去见治疗师。 但未料到遇见这位治疗师,却是Daniel人生里其中一件最有收获的事。 治疗师听了Daniel在美术课遇到的事后,带他到文具店买材料,结果两人画了一间12尺屋子! 治疗师还告诉Daniel,不要让别人定义自己。自此Daniel更加笃定了不应该活在别人定义中的想法。...
连创3家独角兽  Rich Barton 如何不断复制成功?

连创3家独角兽 Rich Barton 如何不断复制成功?

他创办的3家公司都很成功,但他说这些创业的点子都源自于不满与沮丧?! 因为存在太多资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现象,导致许多不公平的情况出现,所以Rich Barton创办了颠覆旅游业的Expedia、然后再创办了颠覆房产业的Zillow,还创办了让许多企业主很头痛的企业点评与职位搜索职场社区Glassdoor。 尽管被看成颠覆者,但Rich更认为自己是在做对的事,那就是赋能(Empowering),让更多人在资讯对称的情况更公平竞争,并且创造对自己更大的利益。 Expedia:旅行的第一站 1967年出生的Rich Barton,毕业于史丹佛大学工程系。曾在微软企业工作的他,是在微软任职期内创办Expedia。 当时因为微软计划构建一个旅游手册CD-ROM(唯读记忆光碟),而熟悉文本互联网服务(text-based internet services)的Rich Barton是项目负责人。 但他却嗅出巨大商机,反向老板Bill Gates等人大胆提出把旅游手册项目扩大为线上旅游预订服务平台。 他的“胆大包天”换来了赏识与机遇,Bill Gates等人全力支持他的计划,Expedia于1996年推出,由Rich担任公司总裁。 就像亚洲航空让“人人都能飞”的颠覆性创举,Expedia在当时的推出,让以往只有旅行社员工才能看到的机票和酒店价格,都透明化了。 Expedia成为了人们想去旅行时的第一站,在家里轻松按个键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旅游资讯,而不再须与旅游代理人交谈,才能取得航班和酒店的价格。 Expedia于1999年成功上市,后来以36亿美元脱售,Rich才在2003年辞去总裁一职。 Zillow:瞬间点然房产市 Expedia让Rich体验了一炮而红的感觉;2005年,Rich因为当时自己想置业自居,但是却发现尽管已经到了2005年,互联网上仍无法找到一个网站是可以提供齐全资料的房产平台。 最令Rich感到生气的是,房产市价的资讯全都掌握在地产中介手中,这再一次又让他认为,资讯不对称对消费者的不公! 于是,他与同样出身微软及Expedia的友人Lloyd Frink商讨后,决定建立一个房产资讯平台—Zillow。 Zillow的名字由“Pillow”及“Zillion”组成,Rich与团队花了很多资源,将线下的数据搬上线,组成强大数据库,创造了评估房价的方程式及演算---Zestimate。...
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他们的产品被形容为是“耳朵经济”与“眼睛经济”的一场较量,产品面市只有一年,估值已经冲上40亿美元! 看似潜能无限、前景明亮的Clubhouse,在去年3月全球爆发疫情之际推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用户只有1500人时已迅速崛起成为独角兽。 最离奇的是,像Elon Musk 等科技大咖都为Clubhouse站台,使Clubhouse用户人数在一年后的今天达到 1000万人。它更以40亿美元估值,成为硅谷里的其中一颗耀眼新星。 但是天底下真的有那么容易的事?Clubhouse背后的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算深交 各自精采 先从Clubhouse两位创始Paul Davison及Rohan Seth谈起,这两位史丹佛毕业生认识了很久,不算深交,却各自精采。 Paul曾经创造了一个让偶遇人们相互辨识所在位置的app,叫“Highlight”。他也创造了另一个叫Shorts的app,让用户可以把自己手机相册内的照片全展示予人;后者后来于2016年获图片分享社媒Pinterest收购。 而Rohan也来头不小,曾在谷歌里任职,也是协助研发谷歌用户定位的工程师。之后Rohan也创造了一个叫Memry Labs的app,让用户可以创造、记录并留住美好回忆。Memry Labs后来也脱售给Opendoor,而Rohan在售出公司后,留任至2019年底才离开。 ■Paul(左)与Rohan皆是史丹佛毕业生。 直到2011年,Paul与Rohan在共同朋友的聚会场合上重遇,聊起两人过去多年在初创路上的经验,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兴趣与理念。比如两人之前创造的app都跟“联系人们”或者跟社交媒体有关系。 于是两人很快就决定要一起共事,虽然还没有具体头绪要做些什么,但最讽刺的是,两人当时信誓旦旦协议好,不要再做社交媒体app……但最后还是出了个Clubhouse。 用耳朵来社交 原本取名“Talkshow”的Clubhouse,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声音来沟通的社交媒体,跟传统电台最大的差别是,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即时的,可以马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间直播间的话题。 用户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找个话题开个直播间,马上变成主持人,这种随时可以切换身份的特质“让人人都可开电台”。 Clubhouse只推出iOS版本,并且采用邀请制,意思必须是获得现有用户邀请,新的用户才可加入,这种制造神秘感的手段非常有效,大家都产生好奇心很想了解这个“用耳朵来社交”的新app,到底是什么回事。 于是这种好友邀请好友的方法使Clubhouse以“病毒式传开”,刚刚火红的时候,Clubhouse的邀请代码一度在eBay叫价400美元! 让我们来看看Clubhouse这只崭新独角兽的天时、地利、人和赢在哪里?让它火速靠耳朵就博取了全人类视角,走出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