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邂逅  突发“椰”想             Vita Coco闯出十亿生意

酒吧邂逅 突发“椰”想 Vita Coco闯出十亿生意

泡夜店也能成就十亿美元生意?原想泡妞,却激发灵感还创造大事业?天底下哪有这回事?答案是,真的有! 这就是如假包换美国最畅销椰子水品牌唯他可可(Vita Coco)创始人麦克基尔班(Michael Kirban),与伙伴艾拉里然(Ira Liran)的“椰子情缘创业故事”。 美女爱椰水,泡出椰子情 ■Michael Kirban(左)与好友Ira Liran。 先谈Michael,他可谓出身于生意家族, 从曾祖父到祖父、再到他爸爸都是商人,似乎企业家遗传基因早在血脉内。 父母离异后,Michael跟随父亲居住,所以很小就见证了父亲打拼路上屡败屡战的精神,潜移默化之下养成他不怕失败的个性。 2004年,Michael与好友Ira在纽约一间酒吧喝酒,邂逅2位来自巴西的美眉,闲聊间美女们提起最想念的就是椰子水,因为那是最天然美味又有营养的饮料。 没想到这触发了Michael与Ira的灵感,开启了从巴西进口天然椰子水到美国销售的念头,更没想到这个突发“椰”想,在7年后终于有所获利,还疯狂地成长,成为风靡全球30多个国家的椰子水品牌。 酒吧邂逅以后的两个月后,Michael与Ira买机票飞往巴西,往梦想出发。Ira留在巴西发展,负责椰子水的供应及出口,Michael则回到纽约,负责唯他可可椰子水生意的其他及所有事务。 第一局:又傻又天真,给钱买教训 两个从来没有经营过食品业经验的年轻人,就凭怀着一股热诚……当然是要付些学费买教训啦!很快Michael就面对了第一个重大挑战,并几乎花光7万5000美元的创始资金。 话说他们在巴西订购约2万箱的椰子水运回美国,打算大展拳脚在市场上销售,当货品运到港口时,才接获美国食品监督局来电,索取椰子水注册登记号码。 但是没多做市场资料搜索的Michael完全不知道,原来属于饮料类别的椰子水,需要到食品监督局申请批准,才可引进美国市场销售。 于是2万箱椰子水被迫转运至巴哈马群岛,托一位友人的帮忙,Michael之后在巴哈马群岛呆了两周,挨家挨户到餐厅、夜店、酒吧、酒店、杂货店推销椰子水。 首批椰子水最后卖了大概1万箱,Michael领回部份钱,足以抵销首批货品的成本,算是险胜。 第二局:若要人似我,除非两个我?! 汲取教训及获得食品监督局批准后,Michael再度从巴西进口椰子水,唯数量稍少于第一次。当他到超市推销的时候,马上发现自己陷入第二个重大挑战! 从超市经理口中得知,竟然有另一个椰子水饮料也刚刚推出市场,而且无论是产品性质、包装或市场定位都极度相似。 这个相似度超高的对手Zico来势汹汹,尤其是在分销通路上的竞争,都是一步跟着一步近身博斗,唯他可可所到之处,Zico也随即杀到...

打破硅谷神话模式 Atlassian盈利才是王道

有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估值却高达630亿美元;从不靠销售人员拼业绩,但年度营业额竟多达16亿美元! 今天“企动人心”要分享的故事是关于两个澳洲小伙子麦克坎农布鲁克斯( Mike Cannon Brookes)与斯科特法科(Scott Farquhar)的创业故事。 Mike与Scott联合创立的Atlassian,被形容为“没人认识的科技巨霸”,也是澳洲的第一家独角兽。 或许你会说“科技公司夸大的估值,不就是靠资本家追捧出来的吗?公司根本没在赚钱!” 但是,这个刻板说法并无法强加予Atlassian身上,因为它是一家实实在在、持续有获利的科技独角兽,这打破了硅谷由资本驱动成长的创业模式。 到底Mike与Scott有什么独门秘方打破硅谷神话,成功让Atlassian在南半球独霸一方? Mike与Scott 独出己见 ■左起Scott Farquhar与Mike Cannon Brookes。 关于Atlassian的故事,要从2001年说起,当时22岁的Mike与Scott,是在新南威尔士州大学一项带薪实习奖学金计划中认识,彼此的创业理念很相似。 他们希望开发一系列帮助企业部门、电脑程序员及软件开发商使用的协同工具。 两个充满抱负又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就这样以50:50平权股份制,于2002年创立了公司,两人是联合创始人,也是公司的共同执行长。 由于科网泡沫爆发后,科技公司当时很难寻获资金,所以Mike与Scott是以一张1万澳元信用卡的额度充当创业资本。 Atlassian设计产品的理念就是“简单好用又有趣”,旗下四大王牌产品为Jira、Confluence、Bitbucket 及Trello,产品之间具有强大的协同功用,这使得用户的对产品的依赖度及黏性更强。 属于软件即服务 (SaaS)产业的Atlassian,用户都是重度知识工作者,非常倚重于项目管理、协同办公及代码共享,所以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 在创业首两年,Mike与Scott仅领取300澳元的周薪,以便把公司的整体营运成本维持在低水平。两人几乎大部份时间都在工作,然后到了下午6点小酌几杯后,又继续回公司埋头苦干。...
如何从无名小辈变成荣华富贵?

如何从无名小辈变成荣华富贵?

Patreon 打造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爱的供养、打赏制……这些名词对你来说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却是粉丝众筹平台Patreon里的关键词。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机会突然爆红,“1年前无名小辈,1年后荣华富贵”,这些例子的确不少,但网红、Youtuber、创作人找钱真的那么简单吗?有多少网红表面光鲜,但其实连每个月的银行贷款都没办法按时付款?2013年,美国音乐人兼Youtuber 杰克康特(Jack Conte)正是面对了这个困境。血淋淋的事实就是,创作人精心制作内容,粉丝也很喜欢,但科技平台拿走大部份的经济收入,最后分给创作人的钱少得可怜。 平台是吸血鬼 在串流音乐平台Spotify出现以前,Jack经常在苹果iTunes发售歌曲,高峰期年收入可达40万美元,让他得以维持生活素质的同时,也继续创作更多好音乐。但随着Spotify于2011年出现后,改变听音乐的方式,人们转向每月付费给Spotify,而不再在iTunes购买歌曲,但Spotify最终只付了很少钱给歌手。另厢,Jack在YouTube的粉丝量众多,某次女友Nataly Dawn (现为妻子) 翻唱歌手碧昂丝(Beyonce)《Single Ladies》,音乐视频很受欢迎。这个视频花了1万美元制作,他的银行存款因这笔开销已几乎降至零,视频的观看次数也破了百万,但令Jack大跌眼镜的是这支视频获得的广告收入净分只有区区100美元!收获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让Jack意识到根本无法靠这样发布音乐的方式来维持生活。同时,Jack也获悉另一位音乐人朋友Lauren O’Connell把专辑发布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还筹得了12万美元资金。这触发了Jack的灵感,希望设立一个专为创作人而设的众筹平台,解决音乐发布渠道对创作人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创新打赏方式 做为第一步,他找来大学室友任森(译音,原名Sam Yam),邀请对方与他一起合作开发Patreon 。Sam在大学主修电脑学,毕业后曾参与创立几个初创企业,两人一拍即合,由Jack担任总执行长(CEO),Sam则是总科技长(CTO)。Patreon 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连接创作人和粉丝的平台。与单纯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不同的是,创作人不只受限于一次过筹款,而是每个月都会收到粉丝固定数额的“打赏”,或也称“赞助”。Jack认为,单次的筹款无法解决创作人每月付不到生活账单的困境,因此Patreon的作用不只是众筹,而是要协助创作人获得持续及经常性的收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造血。Sam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平台建好;2013年5月Patreon平台正式开跑,初期只有3位创作人,就是Jack本人、女友Nataly Dawn及Lauren O’Connell。Patreon平台里初期的创作人是以YouTube视频创作人和网络漫画家居多,后来越来越多创作人加入后,所涵盖的种类开始百花齐放,例如包括手工DIY、摄影、游戏、漫画、动画、舞蹈戏剧、播客、插画、写作等。 300万粉丝群 Patreon商业模式主要从粉丝的打赏(即赞助金)中抽成为主要收入,5%是平台费,另5%是缴付收续费,意思是在10万美元的赞助额中,落入Patreon口袋的数额只是5000美元,其余皆归创作人。据网络上的资料,在Patreon平台的粉丝(赞助者)超过300万人,而创作人人数也超过20万。询及两位创始人是否有设定盈利目标时,Jack表示,建立Patreon的初衷为了帮助更多创作人,这理念也获得许多创作人赞同及支持,两人在草创时期未认真规划这盘生意的可行性。但是如果为了达到盈利目标而抽取不合理的份额,那就跟现有的其他大平台一样,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当Patreon平台做大,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在第一次融资中,公司估值600万美元,融资额达210万美元。获得资金后,该公司也开始扩大团队,加大推广力度。 Jack说,自己一直都只想做音乐人,没想到最后成为了CEO。Jack本人的Patreon个人账号也达到每月5000美元收入,年收入可达10万美元。再合拍的合伙人也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包括Jack及Sam,两人曾因为在制定平台的内容政策而无法达到共识,因为内容政策的存在就是要创作人遵守,这也意味着某程度上限制了内容自由发挥程度。但是这场分歧,也在两人深度且理性讨论后获得了解决。 赞助金翻倍增 对于Patreon平台角色,Jack及Sam很清楚平台是为了协助创作人的作品收入得到合理的分配,但必须了解该平台是无法控制有关作品或者视频被观看的“需求量”,因为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人的作品是否获得更多粉丝的喜爱与打赏。该平台上有些很成功的创作人,年收入破百万。从2013年成立至今,虽然Patreon未达到盈利,但业务及财务发展都很健康,赞助金的数额翻倍成长,每名粉丝每月平均赞助额超过12美元,40%粉丝源自非美国区。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反而推动Patreon的粉丝及创作人人数增长。该平台核心用户是每月收入1000美元以上的创作人,虽然只有3%创作人是核心用户,但却占了平台总收入的70%。Patreon更大的价值体现,是成为创作人及粉丝之间的桥梁。除了在该平台获得稳定经常性收入,创作人也可在Patreon与粉丝互动,包括私聊等,增加粉丝忠诚度(stickiness)。据网络资料,Patreon于2020年底经手的赞助费总额超过10亿美元,比较2019年增加逾倍。 12亿独角兽...
合伙人決裂!谁笑到最后?

合伙人決裂!谁笑到最后?

一个反叛青年,加上一个绿色运动家,两个人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这就是谢菲荷伦德(Jeffrey Hollender)及亚伦纽曼(Alan Newman)的故事,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做生意,抱着拯救地球的环保使命,成立家居用品公司净七代(Seventh Generation)。 故事精彩在于两人后来因理念分歧而闹翻,先是Alan被以Jeffrey为主的董事局踢出局,后来又轮到Jeffrey被踢出局,两位联合创始人都先后“没戏了”,到底当中发生了什么事? 是叛青不适合做生意吗?还是“绿色”与“企业”本就相冲?抑或两位合伙人没搞懂股权的艺术? “企动人心”今日带大家走进净七代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有所启发及学习。 厌倦朴实无华 且枯燥 出生于1954年的Jeffrey,虽然成长于纽约的富裕家庭,但他觉得自己天生就不属于精英阶层生活的人。高中未毕业他就辍学离家,把老爸都快气死了。后来虽然回家完成高中,但大学念到一半又再度辍学。 在创办净七代以前,Jeffrey于197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一间学社“Skills Exchange of Toronto”,以可负担的学费提供短期课程,学员趁晚上或周末上课,课程包括摄影、烹饪、保健疗法,甚至是“调情艺术”此类的创新内容。 1979年,华纳通讯(Warner Communications)以200万美元收购“Skills Exchange of Toronto”,也聘请Jeffrey成为旗下子公司的总裁。 尽管年纪轻轻就是大企业高层,但个性叛逆又固执的他,最爱排斥主流,觉得这样的生活“朴实无华且枯燥”,于是在1987年毅然辞职。 反叛青年的绿色传奇 至于1946年出生于纽约长岛市的Alan,1970年迁至佛蒙特州,企业经营经验始于1983年他协助友人Will Raap创办Gardener’s Sup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