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痛Moment变成创业灵感

把最痛Moment变成创业灵感

人生其中一个“最痛的Moment” 大概就是……失恋! 大部份人在失恋后,男的就找兄弟喝酒解闷,女的除了找闺蜜大哭一场,还很可能化悲伤为食量! 但是本期的主人公就十分厉害,竟然把失恋变成创业的灵感,充份体现灵感自于生活的精髓。 他,就是美国著名交友App之一Hinge的创办人Justin McLeod。 一讲起交友App,约炮、一夜情、外遇、假帐号……等一堆关键词都会浮现脑海。 随着科技的演进,交友App已演变成一门潜力无限的生意,每年全球营业额达到30亿美元。 可能你会认为,Justin最大不了不就是创造了另一个“约炮工厂”,但他的爱情故事却感人到上了《纽约时报》爱情专栏,还被亚马逊拍成连戏剧。究竟是什么回事? 交友App宇宙大爆发 1984出生的Justin,在纽约柯尔盖特大学 (Colgate University) 就读经济与政治科学时,就认识了女友 Kate Stern,女方因无法忍受Justin爱到酒吧喝酒的习性惯而跟他分手,3年恋情就此泡汤。 2006年毕业时,失去Kate 的Justin觉得生活像失去了方向,后来他到了哈佛商学院进修,也改掉了到酒吧的习惯。尽管到了2010年,他和前任分手已经4年,但还是无法走出来,更经常试图挽回这段感情。 但早已远赴他国的Kate,对他厌恶不已,与他断绝来往。伤心欲绝的Justin,为了填补感情上的空虚,萌起开发一款连接Facebook应用“认识朋友的朋友”的网上平台,取名“ Secret Agent Cupid”。 如果说当年Mark Zuckerberg开发Facebook是为了帮学院生结识异性,那Justin的交友平台是二度创新,再循环使用Facebook应用。 Justin从朋友和家人那里筹集了一些资金,与友人各出资1万2000美元,以2万...

感到疲惫时就要加速!

5000次失败 + 家财散尽 戴森:当你感到疲惫 你更要加速 如果说“失败乃是成功之母”,那么对戴森集团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来说,“不满”乃为“发明之母”。 他从小就喜欢发明及改良产品,把不好用东西改到最好为止。某次他在家里吸尘时,因为不满吸尘机的吸力太弱,之后花了5年时间、失败了5126次,终于在第5127个原型,才把创世纪的戴森吸尘机研发出来。 如果你以为他的人生从此飞黄腾达,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产品研发成功后的10年,都没人跟他买,他想把发明卖给大厂还被笑说是傻子! 一边是继续坚持梦想,另一边是面对现实生活,他被迫抵押房子举债,还需靠妻子养家及抚养3个小孩。 但是坚忍不拔的戴森却说:“当你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时,也正是别人准备放弃的时候,此时你更应该在加速,那么成功就在不远处。” 正如现今网络潮语说的“不要假装很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而面对生活一点都不假装,并且还算得上很枯燥的戴森,最终于2020年成为英国首富,个人净资产162亿英镑。 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赶出來 戴森的创业故事要从他家的后院小屋说起…… 当时戴森仍处在低潮中,因为他刚从自己一手创立的独轮手推车公司Ballbarrow被赶了出来。 在这之前,戴森曾把传统手推车改良成“球推车”,以塑胶制成球状,取代原本的轮子,并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独轮手推车也取得50%市占率。可惜戴森后来发现,独轮手推车的设计版权已被团队偷偷转售,他也因此被董事局开除。 直至某天,他用胡佛牌(Hoover)吸尘机时,发现吸力因集尘袋被堵塞而减弱,此后于1979至1984年期间,他以后院小屋做为工作室,不断发挥小宇宙,终于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无需集尘袋、使用分离式旋风真空技术的吸尘机。 但是戴森的惊世发明并没有得到认同,当他想推荐给英国及其他欧洲市场的现有吸尘机大牌时,不是电话没被接听,就是笑他是傻子。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原因,那就是集尘袋的销售额高达5亿美元,试问哪有大厂愿意放弃这么丰厚的大饼? 在他们眼中,戴森更像来打破市场常规的“干扰者”! 当时的戴森财务遇到很大问题,但还是不愿放弃创业,因为他认为他的发明被拒绝并不是产品不好,加上之前自己一些发明的成功经验告诉他,这个点子一定行得通, 有朝一日会成功。 一等就是十年 经营这间公司没赚钱,但却让他学了许多东西,结果这个“ 有朝一日会成功”的确在10年后发生。 1986年,戴森在日本找到授权商,以G-force品牌开始销售他发明的无尘袋吸尘机。日本公司的出现把他从破产边缘救了出来。但是,这只是一个起步,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企动人心】的 网络鞋王谢家华- 看了你都未必敢抄袭的成功秘诀

他被称为全球网络鞋王,但他却说对鞋子没什么概念,自己也只有4双鞋子。 卖鞋为他带来了名成利就,但让人觉得劲爆的是,他却认为他卖的是客户服务,“只是碰巧产品是鞋子而已” 。 今天“企动人心”要分享的故事主角就是网络鞋店Zappos的创始人谢家华(Tony Hsieh)。 谢家华于1999年到2020年担任公司总执行长,直到今年8月份才退休,唯却英年早逝, 于今年11月27日因房屋起火而后身亡,享年仅46岁,消息震惊各界。尽管关于他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看回这位科技天才如何创造不平凡的事迹,却是启发了许多人。 简单形容谢家华的一生,他是哈佛毕业生、27岁脱售网络广告公司成为千万富翁、2000年后遇上科网泡沫却因为Zappos几乎倾家荡产,之后因为坚守Zappos又大翻身。 谢家华影响了许多企业家,並重新激发他们省思该如何对待客户及员工,甚至希望复制这个成功模式。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Zappos的企业理念及作法,可能会把你吓坏,看了你也未必敢抄! 顺便举个卓越客服例子就有买一送三、寄货、退货都免运费、90天内可不付款、365天内不满意可退还!天啊,这样的公司到底如何赚钱? 最无法忍受无聊 先从背景说起,谢家华是美国籍亚裔,父母从台湾移民美国,就像许多亚裔家长一样,总是希望小孩勤于练习钢琴。 谢家华在访问中曾透露,暑假时他总会起得特别早,然后播放自己预录好的练琴声,让还在半睡半醒的父母听见“琴声”,以为他那天已经练习过钢琴了。 谢家华自称是内向的人,但却是最无法忍受无聊,就像他会动脑筋想小技俩来应付父母迫他练琴,他的脑子总是充满许多想法。1995 年,从哈佛大学的电脑科学系(Computer Science)毕业后,谢家华进入甲骨文公司(Oracle)打工。 但这段人生中的打工岁月也只维持了短短5个月, 1996年他辞职,原因就是“无法忍受无聊 ”,之后他就创办了网络广告公司Link Exchange。 谢家华可谓为网络广告联播(Ad Network)的鼻祖,Link Exchange操作概念跟现今谷歌联播网相似,就是让会员在通过Link Exchange的联播网投放横幅广告(Banner ...
伟大企业家们的共通点:他们都热衷于销售

伟大企业家们的共通点:他们都热衷于销售

在听取这一集的Podcast录音中,我看到了一家公司的领导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以及销售所扮演的特殊角色。Square Inc是一家美国软件公司,在2009由Jack Dorsey杰克·多尔西和Jim McKelvey吉姆·麦凯尔维联手创立, 并于2010推出了首个应用程序和服务。他们以销售商业软件和支付硬件产品起家,至今已扩展到提供小型企业服务,包括企业运营和发展业务的财务服务等。Square Inc的主要产品包括:销售零售收银系统,支付处理系统及分析软件,Square卡(免费的商务转账卡),和Cash App(一个P2P支付服务应用程序App)。 关于 Square Inc 基本资讯: 2015年以USD2.5B上市以销售零售收银系统终端机及附件器材为主到2019年业绩提升至 US$4.70 billion (2019)营运收入在2019年增至 US$26.56 million (2019)净收入在2019年增至 US$375.45 million 净资产在2019年提高至 US$4.55 billion (2019)2019年净股益提高至 US$1.71...
他不是歌手,却成功让全球5亿人用他的App听歌!

他不是歌手,却成功让全球5亿人用他的App听歌!

2006年,在瑞典一个平凡的公寓里,几台电脑、几包速溶咖啡,一群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写着代码。 他们有一个疯狂的目标,那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免费听音乐。 那一年,Daniel Ek 才23岁。没人想到,他后来会彻底颠覆全球音乐产业,改变几亿人的听歌方式。 从少年程序员,到百万富翁 Daniel Ek 从小就爱音乐,也爱写程式。 14岁那年,他在房间里帮邻居做网站、调网页,还接案赚钱。到了18岁,他靠程式收入买下人生第一间房。 但成功来得太快,也带来空虚。他退学创业,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却发现自己每天只是睡觉、打游戏、开派对。 “我以为成功会让我快乐,但我只是更迷茫。”他后来回忆。 就在那时,全球音乐产业正陷入混乱。Napster、LimeWire这些盗版网站猖獗,CD销量急速下滑。Ek 看着这一切,心里有个想法越来越清晰—— “人不是不愿付钱听歌,只是合法的方式太麻烦。”  一个“免费”的疯狂想法 2006年,他拉上好友 Martin Lorentzon,一起在斯德哥尔摩合租公寓,开始打造一个全新的音乐平台。 他们的目标很单纯:让人用合法方式,像盗版一样快地听歌。播放要“零延迟”,体验要比下载更爽。 当他去找唱片公司洽谈合作时,几乎没人相信他。有人甚至笑他说:“你这是帮盗版洗白吧?” 但他坚持认为:“如果我们能把体验做到最好,盗版自然会被淘汰。” Spotify在2008年正式上线 2008年,Spotify在瑞典正式上线。那时候还要“邀请制”注册,一秒播放、不卡顿的体验,让人惊艳。 用户疯狂转发邀请链接,Spotify像病毒一样在欧洲扩散。...
从市集摆摊到被PepsiCo收购:一瓶“苹果醋汽水”如何卖出20亿美元?

从市集摆摊到被PepsiCo收购:一瓶“苹果醋汽水”如何卖出20亿美元?

十年前,美国德州的Allison Ellsworth是一个因为肠胃和皮肤问题,备受困扰的普通上班族。 她尝试过各种方法,最后听人建议每天喝苹果醋(Apple Cider Vinegar)。 “真的有帮助,但太难喝了。”她回忆。于是,她开始自己动手改良——混入莓果、柠檬汁和气泡水,让味道变得清爽顺口。 她的丈夫 Stephen,当时在能源行业上班。看着妻子在厨房里摆满试管、瓶罐,觉得“这或许可以变成一门生意。” 两人开始在自家厨房动手调配饮料,一瓶、一瓶地实验。 他们没想到,这场健康小实验,十年后会变成一个被百事公司(PepsiCo)以近20亿美元收购的饮料品牌——Poppi。 品牌的起点:Mother Beverage问世 那时,他们住在达拉斯的一间小镇屋,厨房被改造成简陋的碳酸生产线。 Stephen 用家用设备“黑科技”式地改装气泡机,把饮料打进瓶里。结果,瓶子经常在半夜炸裂,地上都是糖浆和玻璃。 他们靠着无数次失败,才学会控制温度和压力。 “我们发现,液体必须保持在40°F(大约4度),否则一定爆。”Allison 说。 没有资金请代工厂,他们只好自己贴标签、灌装、上架。 他们给饮料取名 “Mother Beverage”——因为苹果醋里那层自然发酵菌膜叫 “the mother”。 农夫市集的意外爆红...
40年以来每一季都赚钱,Michael Dell是如何做到的?

40年以来每一季都赚钱,Michael Dell是如何做到的?

1984年,美国德州的一间大学宿舍里,19岁的Michael Dell 正在拆开电脑,边改装边思考:如果把这些零件组合起来,再直接卖给用户,会不会是一门生意? 他当时只有1000美元启动资金。没人想到,这个宿舍里的小副业,16年后竟然冲上253亿美元年营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PC品牌之一。 但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并不是Dell的崛起,而是2012年之后的那段低谷。当全世界都说“Dell已死”时,Michael Dell偏偏不认命,反手上演了一场史诗级逆转。 从成立第一天起 一直保持盈利! 很多创业故事都有“烧钱换规模”的情节,但Dell不一样。自成立第一天起,公司就保持季度盈利。 1984年,公司第一年收入就达到600万美元;1988年,营收突破2.58亿美元;1992年,年营收首次跨过20亿美元,年仅27岁的Michael Dell登上《财富500强》CEO榜;到了1999年,公司营收更是冲到253亿美元。 这种增长速度,几乎是“开挂”般的存在。Dell的秘密武器,就是当年独创的直销模式。客户可以在电话或网站上下单,Dell才组装生产。既能省掉库存,也让客户享受到“量身定做”的体验。 库存风险降到最低,资金周转效率拉到最高,这套打法在90年代的PC市场,简直无往不利。Dell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引擎,源源不断制造利润。 PC退潮:从神坛跌落 但辉煌并非永恒。进入2010年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取代PC。苹果、三星、华为崛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彻底转移。到2012年,华尔街分析师几乎一致判定:“Dell的时代结束了。” 当时的情况极度悲观:PC需求持续下降,营收停滞不前,直销模式失去优势,股价一落千丈。市场甚至有人说,Dell将会步上柯达和诺基亚的后尘,被时代淘汰。 对于任何创办人来说,这是“套现离场”的好时机,尤其是当年Dell已经赚过一大轮。但Michael Dell没有选择放弃,他选择的是孤注一掷。 史诗级豪赌:249亿美元私有化 + 670亿美元并购 2013年,Michael Dell携手私募基金Silver Lake,以249亿美元把Dell从股市退市,重新掌握公司绝对控制权。这一步,当时被媒体形容为“体面撤退”。毕竟,谁会愿意在夕阳产业里继续烧钱? 然而,接下来的动作,让所有人跌破眼镜。2016年,Dell斥资670亿美元收购EMC。这是当时全球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
月销百万到销量归零,Razor创办人如何撑过潮流退烧?

月销百万到销量归零,Razor创办人如何撑过潮流退烧?

2000年的夏天,如果在美国街头走一圈,一定会看见这一个景象:无论是小孩、青少年,甚至在上班的大人们,都踩着一辆两轮小滑板车——Razor 滑板车。 在最疯狂的时候,Razor 每个月可以卖出100万辆,堪称玩具史上最轰动的一次现象级产品。 而在这场“玩具革命”的背后,站着的不是某个科技天才,而是一位出身平凡、转行无数次的创业者-Carlton Calvin。他从律师转行做玩具,跌倒过无数次,但也凭着直觉和执念,把 Razor 送上了世界舞台。 他的故事,听起来就像一句老话:“生意就是潮水,你要敢冲第一波浪,也要懂得在退潮时活下来。” 律师不做,跑去卖玩具 Carlton 原本是律师,人生路线可以说“稳稳当当”:高学历、好职业,收入体面。可是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闷了。 90 年代,美国校园不断冒出“风潮玩具”:Pogs(拍纸牌游戏)、溜溜球、集换式卡牌……每一样都能让孩子疯狂,但往往红极一时,转眼又凉。 Carlton 偏偏就喜欢钻进这种“不确定”的行业。他不是个天才发明家,但他很会观察孩子的心理,想得比市场快一步:“小学生下课时,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 靠着这种直觉,他一度抓住了几次潮流——但每次都摔得很惨。Pogs 退烧后,他赔得一塌糊涂;Yo-Yo 热潮一过,库存堆到仓库没人要。 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 Carlton 却越挫越勇。他说,这些失败让他练就了判断潮流的嗅觉。 灵感来自台湾来的滑板车 1999 年,一个朋友带来了一辆来自台湾的小玩意:折叠式的铝合金滑板车。...
从小酒贩到冰茶之王:他如何靠一瓶99美分的冰茶,缔造AriZona的商业传奇?

从小酒贩到冰茶之王:他如何靠一瓶99美分的冰茶,缔造AriZona的商业传奇?

1990年代的美国,饮料市场上有三座大山——Lipton、Nestea和Snapple。它们几乎掌控了整个冰茶行业。谁能想到,一个美国布鲁克林出身的啤酒推销员,会用一罐99美分的冰茶,把这些巨头杀得措手不及? 这个人叫 Don Vultaggio。在他手里诞生的AriZona,凭借鲜艳的大罐包装和“物超所值”的价格,从纽约小店一路攻城略地,成长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 Don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Flatbush区。父亲经营一家小超市,母亲则是传统的家庭主妇。 少年时期的Don,很早就进入社会。他先在本地做起啤酒推销,帮人搬货、布置货架、讨价还价。虽然是辛苦活,但他学会了一门“街头生意经”:怎么摆货能吸引顾客?店主在意什么?哪些饮料能跑量?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经验,为他日后打造冰茶帝国打下了根基。 创办Arizona的种子萌芽 1991年,Don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正在曼哈顿给一家小店送啤酒。就在卸货时,他看见一辆满载Snapple冰茶的货车停在店门口。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在冷风刺骨的天气,店家依然大批量进货冰茶。 这让他心里一震:冰茶的市场比我想象中还要大。 就在那一刻,他开始琢磨:为什么冰茶一定要装在玻璃瓶里?为什么不能像啤酒一样,做成大罐装?为什么不能更便宜? 这个念头,成了AriZona的种子。 大罐、鲜艳、99美分 1992年,Don和当时的合伙人John Ferolito创办了AriZona。第一批产品是柠檬茶和覆盆子茶。 与市场上的冰茶不同,AriZona用了23盎司的大罐装。相比其他饮料小瓶小罐的分量,AriZona显得大方又实惠。罐子的设计更是大胆,色彩鲜艳,带点街头风格,远远一看就能在冷柜里跳出来。 但真正的杀手锏,是价格:99美分。 这个价位几乎震惊了市场。顾客看见架上的选择,往往会想:“花一样的钱,买AriZona更划算。” 很快,AriZona成了便利店和超市里的抢手货,销量节节攀升。 它不靠豪华广告,而是用产品本身征服了消费者。 生意做大后,股东之间出现裂痕 然而,生意做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Don和合伙人Ferolito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Ferolito觉得,公司估值高涨,是时候套现卖掉。但Don坚决不同意,他相信AriZona应该保持私有,不能交给外部资本。 意见分歧最终演变成法律大战,两人互相起诉,官司拖了整整十年。直到2015年,Don才以巨资收购Ferolito的股份,成为AriZona的唯一掌舵人。 坚持每罐只卖99美分...
寿司之神的创业学:一生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寿司之神的创业学:一生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东京银座,有一家藏在地铁站旁的寿司店,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复杂的菜单,店里甚至只有10个座位。然而,世界上无数美食家愿意花上几个月时间等待,只为吃上短短十五分钟的寿司。 这家店就是 米其林三星餐厅——数寄屋桥次郎,它的主人就是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Jiro Ono)。 一顿饭最低消费 60,000 日元(约 400 美元),折算下来每分钟 25 美元,几乎是全球“最昂贵的餐厅”之一。但即便如此,这里依旧一座难求。究竟是什么,让一个 85 岁的寿司匠人,把寿司做到全世界顶礼膜拜? 一旦决定了目标,就要全身投入 小野二郎从九岁被赶出家门起,就开始在餐馆打工。七十多年,他只做一件事:寿司。 他说:“一旦决定了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全身心投入。你要爱上你的工作,永远不要抱怨。” 这种热爱,甚至延续到他的梦境。 “我会在梦里想到新的点子,半夜惊醒,只为记下这些念头。” 这种痴迷,和达·芬奇、Ferrero 巧克力创办人,以及赛车设计师 Colin Chapman 一样——他们都在梦里继续思考工作。 对企业家而言,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真心热爱你的事业,你很难熬过枯燥与艰难,更不可能走到极致。 与世界上最好的专家合作...
一个壁球运动员,如何靠一条手环打造36亿美元商业帝国?

一个壁球运动员,如何靠一条手环打造36亿美元商业帝国?

你有没有试过这种情况?每天训练很拼命,结果越做越累;明明睡很多,但隔天起来还是觉得爬不起来。 多数人会以为,这是“压力大”或“身体差”。但哈佛大学的 Will Ahmed,却因为这种困境,开创了一条全球瞩目的新路。 今天,他是估值超过 36 亿美元(大约 170 亿令吉) 的健康科技公司 WHOOP 创办人。 他不是医生,不是科学家,更不会写程式。可是他发明的一条手环,却成了 LeBron James、Michael Phelps、Rory McIlroy 等世界冠军每天都要依赖的“秘密教练”。 从校队主将,到“过度训练”的受害者 故事要从哈佛说起。Will 在大学时是校队壁球主将,聪明又勤奋,课业和运动都不落下。别人看他,是标准的“精英学生”。 可是某一学期开始,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疲惫。身体慢一拍,状态差到连训练表现也大受影响。 他去看医生,做了检查,最后医生竟然说:“你训练过头了。” 这让他愣住了。原来太努力,也会变成问题?更让他不安的是,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告诉他身体恢复得如何,到底适不适合继续训练。 于是他心里冒出一个念头:如果世界上没有这种工具,那就由他自己来做。...
从吸毒少年到成立3亿美元连锁王国:Mike Rypka如何用一辆餐车东山再起?

从吸毒少年到成立3亿美元连锁王国:Mike Rypka如何用一辆餐车东山再起?

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的街角,一辆不起眼的餐车每天冒着热气,飘出阵阵香味。谁也想不到,这辆餐车背后的男人,曾是一个沾染毒瘾、几度进出戒毒所的迷途少年。 Mike Rypka 从破碎的家庭走出来,用厨房找回自我,再用一口炸玉米饼,闯出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今天,他的 Torchy’s Tacos 已经是全美拥有130多家分店、年营收超过3亿美元的餐饮品牌,而这段传奇,始于一场破釜沉舟的冒险。 烂到谷底,才有翻身的起点 Mike 出生在弗吉尼亚州北部,父母离异、家里笼罩在酒精与毒品的阴影下。他15岁就染上可卡因、大麻等重度毒品,还因盗车、持毒多次被捕,差一点就走上不归路。 转折出现在他被送进路易斯安那州一间名叫“Opportunities”的戒毒中心,九个月的戒毒生活让他彻底清醒——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迷途知返,进入厨房工作 戒毒后,Mike 找到第一份工作:餐厅洗碗工。没多久,他被调到厨房帮忙切菜、备料。 厨房的节奏、团队的协作、以及完成一道菜的成就感,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感。 在一位行政主厨的建议下,他决定正式学习厨艺—,先到 Johnson & Wales 大学学烹饪,再到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读酒店管理。 接着,他一路从高档餐厅、世界银行餐饮团队、到美国大型企业的内部厨房工作——这段历练,就像我们常说的“打好底子”,为未来创业打下扎实基础。 厌倦大公司,赌上全部开餐车 2006 年,Mike...
从亏损60万到年销2亿美元:他关掉了门店,为何反而卖得更好?

从亏损60万到年销2亿美元:他关掉了门店,为何反而卖得更好?

2003年,Josh Hochschuler 怀抱着创业梦,从阿根廷回到美国。他想将那里的地道 gelato 冰淇淋带给美国人。靠着朋友和家人支持的60万美元,他在德州达拉斯开了第一家冰淇淋店。 三年后,这家店被迫关闭。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模式错了。 谁能想到,这场退守,成就了一个品牌的逆袭。他搬进仓库,关起门来,只做一件事:把真正的 gelato 做给全美国吃。 最终,他创立的品牌 Talenti,不仅登上了超市货架,还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冰淇淋品牌之一,2014 年更被消费品巨头 Unilever(联合利华)收购,风靡至今。 这不是一个一夜暴富的故事,而是关于下错棋后及时悔棋,再用耐力和创意翻盘的真实创业旅程。 阿根廷街角的灵感,一颗创业的种子 1996 年,年仅 22 岁的Josh Hochschuler 为了寻找人生方向,独自前往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在那里一待就是五年。 在阿根廷的日常生活里,他被一种传统甜品彻底征服——gelato。不同于美式冰淇淋,gelato 更少空气、更浓稠、用天然原料制作,质地绵密而不甜腻,是许多阿根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小确幸。 “美国人应该也能爱上这种味道。” Josh...
他如何用一次“拒绝”,让Clif Bar价值翻涨24倍?

他如何用一次“拒绝”,让Clif Bar价值翻涨24倍?

1990年代,美国的能量棒市场看似成熟,但对于热爱骑行的Gary Erickson来说,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又硬又甜,令人反感。 有一天,他在175公里的长途骑行中,吃着市面能量棒,突然觉得恶心到难以下咽。那一刻,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做一块健康又好吃的能量棒?” 这一念之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能量食品的未来。 结束骑行后,Gary回到母亲的厨房,脱口而出一句后来被无数媒体引用的话:“妈,我想做一块不用黄油、糖、油的饼干。” 从那一刻起,Gary开始在厨房里试验。他不断调整配方,寻找最理想的口感与能量平衡。他坚信,能量棒不仅要补充体力,更要做到天然、健康,让人愿意吃下第二口。 品牌命名Clif Bar:致敬父亲 在那个年代,市场充斥着高糖、高添加剂的能量棒,而Gary的理念是“拒绝人工香料、氢化油和精制糖”,这种看似逆潮流的选择,成为Clif Bar的品牌基因。 当产品雏形完成后,Gary与合伙人Lisa Thomas面临下一个挑战:品牌名字。尝试过的“Torque”、“Forza”,甚至“Gary's Bar”,都显得缺乏情感。 最终,Gary决定以父亲的名字“Cliff”命名,象征力量与支持。这个简单的决定,赋予品牌一份温度,也让它区别于冰冷的商业命名。Logo上的攀岩者,更是品牌精神的象征:挑战、冒险、突破自我。 1991年,Gary带着三种口味——双倍巧克力、杏子、燕麦枣——参加一场自行车展。他原本只想测试市场,却意外引爆现场话题。骑行爱好者在试吃后大赞:“这才是真正的能量棒!” 当年,Clif Bar实现70万美元销售额。随着口碑扩散,营收逐年翻倍,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成为户外运动圈家喻户晓的名字。 拒绝1.2亿美元的收购案,坚守品牌灵魂 2000年,Clif Bar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食品巨头Quaker Oats提出以1.2亿美元收购,这对一个创业不到十年的品牌来说,是足以让创办人提前退休的数字。 然而,Gary拒绝了。他说:“如果卖掉,我就失去了灵魂。” 对他而言,Clif Bar不仅是一项生意,更是一种信念。他不愿意品牌被商业利益同化,而失去初心。 这一决定,震惊业界,却奠定了C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