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创3家独角兽  Rich Barton 如何不断复制成功?

连创3家独角兽 Rich Barton 如何不断复制成功?

他创办的3家公司都很成功,但他说这些创业的点子都源自于不满与沮丧?! 因为存在太多资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的现象,导致许多不公平的情况出现,所以Rich Barton创办了颠覆旅游业的Expedia、然后再创办了颠覆房产业的Zillow,还创办了让许多企业主很头痛的企业点评与职位搜索职场社区Glassdoor。 尽管被看成颠覆者,但Rich更认为自己是在做对的事,那就是赋能(Empowering),让更多人在资讯对称的情况更公平竞争,并且创造对自己更大的利益。 Expedia:旅行的第一站 1967年出生的Rich Barton,毕业于史丹佛大学工程系。曾在微软企业工作的他,是在微软任职期内创办Expedia。 当时因为微软计划构建一个旅游手册CD-ROM(唯读记忆光碟),而熟悉文本互联网服务(text-based internet services)的Rich Barton是项目负责人。 但他却嗅出巨大商机,反向老板Bill Gates等人大胆提出把旅游手册项目扩大为线上旅游预订服务平台。 他的“胆大包天”换来了赏识与机遇,Bill Gates等人全力支持他的计划,Expedia于1996年推出,由Rich担任公司总裁。 就像亚洲航空让“人人都能飞”的颠覆性创举,Expedia在当时的推出,让以往只有旅行社员工才能看到的机票和酒店价格,都透明化了。 Expedia成为了人们想去旅行时的第一站,在家里轻松按个键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旅游资讯,而不再须与旅游代理人交谈,才能取得航班和酒店的价格。 Expedia于1999年成功上市,后来以36亿美元脱售,Rich才在2003年辞去总裁一职。 Zillow:瞬间点然房产市 Expedia让Rich体验了一炮而红的感觉;2005年,Rich因为当时自己想置业自居,但是却发现尽管已经到了2005年,互联网上仍无法找到一个网站是可以提供齐全资料的房产平台。 最令Rich感到生气的是,房产市价的资讯全都掌握在地产中介手中,这再一次又让他认为,资讯不对称对消费者的不公! 于是,他与同样出身微软及Expedia的友人Lloyd Frink商讨后,决定建立一个房产资讯平台—Zillow。 Zillow的名字由“Pillow”及“Zillion”组成,Rich与团队花了很多资源,将线下的数据搬上线,组成强大数据库,创造了评估房价的方程式及演算---Zestimate。...
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靠听的商机,Clubhouse成得了事吗?

他们的产品被形容为是“耳朵经济”与“眼睛经济”的一场较量,产品面市只有一年,估值已经冲上40亿美元! 看似潜能无限、前景明亮的Clubhouse,在去年3月全球爆发疫情之际推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用户只有1500人时已迅速崛起成为独角兽。 最离奇的是,像Elon Musk 等科技大咖都为Clubhouse站台,使Clubhouse用户人数在一年后的今天达到 1000万人。它更以40亿美元估值,成为硅谷里的其中一颗耀眼新星。 但是天底下真的有那么容易的事?Clubhouse背后的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 不算深交 各自精采 先从Clubhouse两位创始Paul Davison及Rohan Seth谈起,这两位史丹佛毕业生认识了很久,不算深交,却各自精采。 Paul曾经创造了一个让偶遇人们相互辨识所在位置的app,叫“Highlight”。他也创造了另一个叫Shorts的app,让用户可以把自己手机相册内的照片全展示予人;后者后来于2016年获图片分享社媒Pinterest收购。 而Rohan也来头不小,曾在谷歌里任职,也是协助研发谷歌用户定位的工程师。之后Rohan也创造了一个叫Memry Labs的app,让用户可以创造、记录并留住美好回忆。Memry Labs后来也脱售给Opendoor,而Rohan在售出公司后,留任至2019年底才离开。 ■Paul(左)与Rohan皆是史丹佛毕业生。 直到2011年,Paul与Rohan在共同朋友的聚会场合上重遇,聊起两人过去多年在初创路上的经验,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兴趣与理念。比如两人之前创造的app都跟“联系人们”或者跟社交媒体有关系。 于是两人很快就决定要一起共事,虽然还没有具体头绪要做些什么,但最讽刺的是,两人当时信誓旦旦协议好,不要再做社交媒体app……但最后还是出了个Clubhouse。 用耳朵来社交 原本取名“Talkshow”的Clubhouse,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声音来沟通的社交媒体,跟传统电台最大的差别是,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即时的,可以马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一间直播间的话题。 用户可以是听众,也可以找个话题开个直播间,马上变成主持人,这种随时可以切换身份的特质“让人人都可开电台”。 Clubhouse只推出iOS版本,并且采用邀请制,意思必须是获得现有用户邀请,新的用户才可加入,这种制造神秘感的手段非常有效,大家都产生好奇心很想了解这个“用耳朵来社交”的新app,到底是什么回事。 于是这种好友邀请好友的方法使Clubhouse以“病毒式传开”,刚刚火红的时候,Clubhouse的邀请代码一度在eBay叫价400美元! 让我们来看看Clubhouse这只崭新独角兽的天时、地利、人和赢在哪里?让它火速靠耳朵就博取了全人类视角,走出了新高度。...
新媒体弄潮儿  乱拳打死老师父

新媒体弄潮儿 乱拳打死老师父

正当全球主流媒体大佬个个都因为亏损连连、想尽办法向谷歌与面子书追讨赔偿时,去年10月突然冒出一则新闻,名不经传的Morning Brew,获得美国商业与娱乐新闻网站“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的母公司Insider Inc注资7500万美元投资! 常说“乱拳打死老师父”,这句话用在Morning Brew两位创办人Alex Lieberman 及Austin Rief身上,再贴切不过。 5年养出300万订户 Morning Brew到底是干嘛的?说白了,Morning Brew就只是早上整理几则财经新闻简报(Newsletter),然后通过电邮发送给订阅者,但却在在短短5年吸引300万订户。 什么?连网站、APP都没有?是的,答案是-----都  没  有。 当然,以上说的是Morning Brew草创时期的模式,在经过数次融资,团队及规模扩大以后,Morning Brew已经朝向多元模式操作。 但是看回现今全球媒体业,个个都叫苦连天的,想招会员收订阅费不容易,数码广告收入又被谷歌与面子书抢得所剩无几,Morning Brew这个新媒体,为何却如此意气风发? 最气人的是,被视为新媒体弄潮儿的Alex 及Austin,还竟然不是念媒体出身的!可是这两位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金融科毕业生却把一个校园项目,变成活生生的千万企业!...
从资金吃紧到叫价1亿 她,用了这一招……

从资金吃紧到叫价1亿 她,用了这一招……

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就是王”(content is king),那么她绝对可以被称为“内容王后”。一个食谱网站,凭什么叫价1亿美元? “企动人心”今日要与大家分享Food52联合创始人Amanda Hesser的奋斗故事。 本科金融系,但对烹饪非常有兴趣的Amanda,大毕业后曾在欧洲呆上一段时间,曾经在德国及法国不同的餐馆厨房工作,目的就是学习欧式料理,她曾获得一位法国厨师的指导,使Amanda爱在传统食谱烹饪中耍出一些新变化。 返回美国后,24岁的Amanda先获得一份出版美食书籍的邀约,出版第一本书后,她获得《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美食部门的招聘,开启了她撰写美食报导的11年生涯。 Amanda年轻充满抱负且坚定自信,追崇新闻业的守则,中立而又深入的美食报导,获得读者的喜爱,建立起自己的名气。 在《纽约时报》的这份优差,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天生有一颗不安定的心”的Amanda,并不想让自己习惯了安逸与压抑的制度式生活,使心里的灵气都不见了。 加上Amanda的骨子里遗传了已逝父亲的企业家基因,所以决意自己创业,选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离开《纽约时报》。 创业失败亏4万 唯事与愿违,Amanda第一次创业便失败,当她所创办的公司Seawinkle,属于内容聚合平台(Content Aggregator),就是用户可以把在线上制作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 首次创业失败的经验并不便宜,这个教训让Amanda亏了3万至4万美元。但是一次的失败,并不会就此打败Amanda。 在《纽约时报》当美食主编时,Amanda因为工作认识了食谱研发自由工作者 Merrill Stubbs。两位热爱烹饪的人碰上了,除了聊不完的话题,也爱一起研究食谱,而且在工作上也十分合拍。 由于当时《纽约时报》要出版食谱书,所以Amanda与Merrill也经常一起做菜。两人前后花了5年出版食谱书,可谓默契十足。 当结束Seawinkle后,2009年Amanda伙拍Merrill成立Food52,一个以食谱做为开始、却又不仅止于食谱的美食网站。“Food”代表美食,“52”代表一年52周,周而复始,希望人们一想到要找食谱或烹饪,马上想到上Food52网站。 由于Amanda与Merrill当时还在为《纽约时报》筹备出版另一本食谱书,所以两人把收到的预缴酬劳来充当创业的资金,也足够支撑18个月的营运资金。 众筹食谱 家的感觉...
10亿商业帝国,从一颗魔豆开始

10亿商业帝国,从一颗魔豆开始

早上起床后,许多人都习惯先喝杯咖啡,才来开始忙碌的一天;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那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都饮用咖啡,它也是仅次于茶的第二大饮料,市场规模 超过1000亿美元! 有人形容咖啡豆就是一颗魔豆,演变出无数的魔法商机。在咖啡品牌里,星巴克、Costa或者雀巢咖啡都是大家熟悉而又非常成功的公司。 但成功的咖啡品牌,又何止这两个?有许多更是我们较为不熟悉的品牌,却也非常成功。 两个咖啡佬的故事 ■年轻时的Todd(左)及J.P. Iberti “企动人心”今日与大家分享两个“咖啡佬”的故事,他们就是La Colombe Coffee Roasters的创办人Todd Carmichael 及J.P. Iberti。 年轻的时候,许多咖啡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梦想,开一间咖啡馆,一面看书一面喝咖啡,过上惬意的日子。但哪天现实饿了,就把梦想 吃了,有多少人会真正把梦想坚持到底呢? 而且,经营一间咖啡馆真的那么容易吗?我们想像的画面是岁月静好惬意泡咖啡,但在现实中当它变成一门生意的时候,你是否准备好解决许多繁杂的营运问题? 80年代,热爱咖啡的Todd,在西雅图的星巴克打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仓库吃力地搬运沉重的咖啡豆袋子,送到咖啡机处。但他心中的理想工作就是成为酷毙的星巴克咖啡师! 后来,Todd结识了同样喜欢咖啡的J.P,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开始编织咖啡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创立一间“全球最佳的咖啡公司”。 “两个年轻人有共同梦想并且憧憬未来一起干大事业”,类似这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Todd与J.P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把梦想“凉在一旁”,而是努力去实践。 原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Todd,花了3年时间努力工作,什么活都干,就是为了存钱创业。 看中高端消费需求缺口 1994年,Todd与J.P在费城创立了La Colombe Coffee...